張 卉 茆迎春 繆梅玲
(1.射陽縣中耀蠶種場,江蘇 射陽 224300;2.射陽縣蠶桑站,江蘇 射陽 224300)
江蘇省射陽縣經過多年的區域規模發展,已形成了以特庸、盤灣、洋馬三個重點鎮為主的區域化蠶繭生產基地。近年來桑園面積和飼養總量穩中有升,尤其是養蠶規?;渲茫苿恿松潢栃Q桑產業的穩定發展。
2017年全縣桑園面積3866.67hm2(5.8萬畝),飼養蠶種16.6萬張,畝(666.67m2)均效益5663元分別比2010年增產5.2%、7.1和14.4%。比上年分別增長4.5%、2.3和13.2%。持續多年保持穩定增長態勢,是全省唯一增長的縣市區。
2017年全縣總養蠶農戶13675戶,其中桑園面積10畝以上有218戶;8~10畝有397戶;5~8畝的有2297戶;3~5畝的有6078戶。10畝以上和8~10畝的農戶分別比2010年增長1881%、1140%;比2016年增長17.2、24.4%,養蠶總農戶基本保持穩定,而規模戶成上升趨勢(見表1)。

表1 射陽縣蠶桑生產情況(2010~2017年) 單位:666.67m2,張,元/666.67m2

表2 射陽養蠶農戶桑園規模變化情況(2010~2017年) 單位:戶
從表2看出,2017年養蠶戶桑園規模中3~5畝桑園的養蠶農戶已經占到44.4%,超過5畝的農戶比例已經超過21%了;而2010年時僅41.7%和16.3%。3~8畝養蠶戶的數量和比例變化不大,而8畝以上養蠶戶的比例從2010年的0.3%逐年上升到了2017年的4.5%,全縣養蠶總戶數下降了9.5%。總體上來看,單戶養蠶規模是逐年擴大的。
在養蠶農戶規模擴大的基礎上,養蠶戶家庭養蠶收入要上升,才能維持射陽當地的生產水準。我們設計了家庭年養蠶收入超過10萬元的桑園規模和養蠶布局,如表3。

表3 養蠶年收入10萬元的桑園規模與養蠶布局設計(江蘇射陽,2017年) 單位:萬元,666.67m2,張,kg/張
在完成超過10萬元的家庭養蠶年收入結構設計后,我們在全縣實地調查了5戶不同規模的養蠶農戶,情況如表4。
養蠶戶的養蠶布局關系到養蠶戶養蠶技術方案的落實,我們調查了養蠶大戶的分季養蠶量與收入見表5。射陽養蠶大戶春蠶和二秋蠶是養蠶的主要季節,占全年養蠶的37.6%和36.3%,收入占全年收入的40.7%和29.3%,其次是三秋蠶,楊燦亮和養蠶收入分別占全年的11.3%和11.7%??赡苁芟募緪毫託夂蛞约吧@夏伐技術影響,夏蠶比例只有4.2%和3.2%,幾乎可以取消,有些大戶也正是這樣做的,全年采用四季蠶的形式。

表4 射陽規模大戶飼養情況調查( 2017年) 單位:人,666.67m2,張,kg,元
對不同桑園規模農戶全年生產實績進行調查和統計的結果見表6。規模大戶全年飼養蠶種批次都是4-5季蠶,五戶平均桑園14.4畝,比全縣戶均桑園4.2畝高242.8%,五戶平均畝平發種4.33張,比全縣平均水平3.1張高39.6%,五戶單位面積桑園效益7191.3元/畝,比全縣平均水平5663元高26.9%,五戶平均收入在127403元,比全縣平均水平22669元高462%。

表5 養蠶大戶的養蠶布局情況(江蘇 射陽 2017年) 單位:張,元

表6 養蠶大戶生產實績與全縣生產實績比較 單位:666.67m2,張/666.67m2,元/666.67m2,元
引進先進的設備、設施作為試驗示范典型,根據實驗調查,切桑機可提高功效10倍以上;小蠶共育應用自動加溫補濕器、大蠶智能化(水幕空調)、以及大蠶地蠶條桑育技術,省工省力,每個勞動力可承擔4張種左右與過去的傳統養蠶相比提高養蠶效益2倍以上;桑樹伐條采用電動桑剪,桑園治蟲采用無人機;桑園除草、翻土使用微耕機。這些新技術、新機械都得到了試驗示范,如推廣后大大提高了桑園管理效率,省力節本。
近年來由于整個生產桑園面積減少,無疑增加了插花田,這些插花田在射陽基本上都種的水稻或者是菊花,這兩種作物治蟲用的都是蠶區禁用農藥,對蠶影響很大。發展規模蠶桑種植戶后,一是將周圍無勞力養蠶的桑園轉包給大戶;二是部分農戶在原有桑園基礎上再擴展,就形成了桑園周圍都是自家農田,治蟲、養蠶有機統一,減少了中毒事故發生。
養蠶規模大戶雖然掌握了一些栽桑養蠶基本知識,但很希望有關技術人員去看看,指導提出一些技術性措施,因為飼養規模大,占家庭總收入的大頭,如不小心就可能出現大問題。所以愿意接受新技術。
調查桑園0.67hm2(10畝)以上農戶,都建有小蠶專用共育室,都有4~6座專用大棚或簡易蠶房,省力化機具多少不同都有。這些基礎設施投入后生產相對穩定,就不容易將桑園輕易毀掉,對桑園的穩定提高有著積極的影響。
由于生產規模擴大,養蠶數量增加,蠶繭總量較多,就不愁蠶繭沒人要,相對采繭遲一點,收購點也樂意出同樣的價格收購。關鍵同一戶品種一致的蠶繭質量基本一致,最起碼解舒和上車繭率優于一般農戶,繭質得到了保證。
養蠶規模大戶的出現,有利于促進穩桑保桑,組織標準化生產,也有利于推進新農村建設。這些養蠶大戶雖各有特色,但生產上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完善和進一步探討:
飼養規模的擴大,省力化設施跟不上,勞動力不足,就造成了不到大蠶期就將小蠶進入蠶棚飼養。甚至養地蠶,管理粗放。提倡規模大戶投入建設3~4齡蠶過渡性蠶房,使各齡蠶都能在適宜環境中飼養。
在家養蠶的很大一部分為55—65歲左右的老人,這種年齡結構的人員接受新事物慢,依靠老經驗養蠶,阻礙了新機械的推廣,加之蠶桑方面機械化機具較少,目前整個蠶業生產中,基本上都靠人工管桑、養蠶,即使有少量機具也不能滿足生產者的需求。科研部門要加大研發省力化機械力度,減輕養蠶、管桑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
忙得過來就多用藥,忙不過來就少用。如一旦出現蠶病,損失就十分嚴重。要把消毒防病工資貫穿于整個養蠶全過程,把新鮮石灰粉作為防治蠶病的主要藥劑用足用好。
許多優勢農產品的發展都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相比而言,用于蠶桑科研和推廣的投入寥寥無幾,導致蠶業科技創新能力弱化,阻礙了蠶業的快步發展。各級業務部門要齊心協力,積極爭取將蠶桑省力化機具納入農機補貼名錄,減輕蠶農的投資成本。
應該講射陽的蠶桑規?;l展、設施投入已初具雛形,下一步重點應圍繞提高兩個單產(張單產、畝單產)、減少兩個發生(蠶病和中毒)、擴大兩個規模(村級和戶級),經過三到五年的努力村級規模在現有16個重點村的基礎上再增加4個,全縣達到20個專業村;全縣10畝以上的桑園農戶達到500戶,8至10畝的桑園農戶達到1000戶,5至8畝的桑園農戶達到5000戶,全面提質增效,保證射陽的蠶桑生產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