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溪
季節上是初冬,黔西北的烏蒙山埡卻正像北方的深秋。在霏霏細雨中,我們乘坐的中巴驅離市區,先是向北面的山包攀爬,最后在山間拐來拐去,繞了高高低低好幾個青綠的山頭,來到一片青翠山包籠圍的坳地。等那中巴在緩坡慢下來進入村道,才知道我們已經爬上海拔1600米的高度,到達了地處竹園苗族彝族鄉—海馬宮。
這里是海馬宮萬畝茶園。海馬宮是漢語諧音,彝族人叫“合莫谷”。
先是一些綠樹華蓋參差巨干凌空,接著便是夾裹山包山腳、顯現地畔地條的一簇簇,一叢叢,一排排,一行行,擁擠的小灌木茶林。蜿蜒曲折,回環繚繞,一直延伸到望也望不到的邊際……
詩韻吟高處不勝寒,可對我這個北方之北的人來說,一點也沒有感覺到“寒冷”,我驚奇得兩眼圓睜,恍惚亢奮。可惜不是采茶的時候!
在黔西烏蒙一帶,自古就盛產茶葉,茶葉生產歷史二千多年。海馬官年均氣溫13°C左右,尤其適宜茶葉生長。
據說大山中仍有許多樹齡逾千年之上的野生古老茶樹留存,福澤著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也就是說這里也是中華茶樹原產地之一。
我們采風團四五人甚至更多人圍坐在一起品味“貢茶”。
海馬民族兄弟,支部書記、村主任、鄉民親手給我們這些來賓沏茶,倒茶。世代生活在烏蒙大山埡這方詩香畫意鄉野中的苗、彝人家,還沿襲著古來而純樸的待客禮儀。
茶自然是出自母土、他們親手植種的香茶,他們拿出土頭土腦的陶器土罐,小小心心取出一撮清香的海馬宮新茶,沖上開水,數分鐘后我們就慢慢享用了。第一泡茶還是淡淡的鵝黃色;到了第二泡,就開始有了淡褐的色澤,并有了一點點微苦的味道;這才是上佳的顏色。第三泡的時候,顏色就更加沉郁渾厚了,那味道也由淡淡的微苦變成了淡淡的甘冽。每桌都有他們村人相伴招呼。與我同桌的村主任非常趣味,他性格爽朗隨和,一副憨厚的臉譜,一身民族服飾。他去過外面不少地方,見過世面,哈哈笑著盡情地給我們敘說著他們從前民族傳統敬酒敬茶,渲染那種喜悅的風俗風采:腰一彎,像舀水一樣,然后雙手髙擎杯子敬獻你面前,讓我們忍俊不禁。
他咧著大嘴說:喝本土自產的海馬宮茶,舒服,感覺渾身自在。其它茶消泯(少了?他的一句土話,我只能意會)這種氣息。我理解他的這種感情,是因為熟悉了它的氣息,我懂他的這份故鄉的情意。
深秋初冬的雨淅淅瀝瀝地飄在遮陽、擋雨的大雨傘上,海馬宮茶熱氣裊裊的飄散出一縷縷誘人的的清香。我們圍攏圓桌品就著一杯杯香茶,五六張桌子茶香悠悠,一呼一吸間,陣陣清香使你會感覺心境清雅起來,眼前不遠目之所及的山野也開闊起來,明朗起來。
《中國茶經》記載海馬官茶“一飲生津破悶,再飲情思朗爽,三飲得道通靈使君融入和、靜、清、圓之境地”。
相傳奢香夫人以海馬宮茶上貢明太祖朱元璋,朱品飲甚喜,大加贊賞,夫人修筑黔中大道,不但是茶馬古道,也為西南開辟了一條經濟文化發展之道。又有清朝簡貴朝官員,為海馬宮帶來“竹葉青”制作工藝,加工成“竹葉青”茶送大定府品嘗,深得官府贊賞,遂作為大定府的貢品,歲歲上貢。
黔西北人本來祖祖輩輩就對喝茶情有獨鐘,烏蒙茶葉歷來就有“山崖水傍,不種自生”的野性,自由不羈的茶,自然也就有了一種原汁原味的野味,就像烏蒙山野那些土生土長的鄉村女子,純樸而又豐潤。所以,這種茶固然會成為當時宮廷和上層人士的首選佳茗。
奢香夫人,我并不很清楚其人,好像斷斷續續看過一個電視劇。后在百度搜索,才知自己孤陋寡聞!奢香是古藺彝族部落的女兒,才能出眾,自古川東南黔西北一體,后嫁給黔北大方宣慰使、彝族首領隴贊·靄翠,常輔佐丈夫處理政事,丈夫病逝后,她攝理宣慰使一職,在此執掌黔西北,興漢學,納漢儒,勵耕織,筑路,設驛站,通九驛,安邊陲,為溝通中央王朝和西南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發展西南經濟文化,做出卓越的貢獻。她是元末明初黔西北了不起的女政治家。
她病逝后,朱元璋特遣專使吊祭,賜予朝衣錦帛;按正三品規格禮葬,并敕建陵園、祠堂……
可以說,開拓黔西北茶馬古道,宮廷貢茶“海馬宮茶”,自然也有她的功績。而民間的極品名茗——“海馬宮茶”的源頭,遙遠的讓我們看到元末明初時中國茶文化的一縷亮光。
先茶,后酒。好客的彝、苗人家在上茶時,也會為你倒上一碗燒酒,端上來他們的農家飯。茶與酒同時招待,更見那一份厚樸的盛情。
我知道,這多年來鄉村海闊天空自由了,再不像那時,給農民每月制定二十七八個必須完成的工日,加上各省、全國的統一糧票制,農民很難(全民都很難)輕易地流動他鄉異地,而是死死地捆綁在那個舊籬笆中!長年困守那種僵硬的合作化大集體。想起我的故鄉,好多農人都紛紛離開了祖先世世代代收獲的故土,都進城打工闖蕩了。有闖蕩好的,也有命途多舛混得極其慘淡的,好多偏遠鄉村已是空洞、索然寡味一片蕭瑟……問及此事,村主任說,這一帶大山也有一些人出去了,但大部分還在,有些出去以后又回來了。這使我坦然,想起黔貴大地,精準扶貧,不斷引導農民開發產業,通過各種渠徑吸引農人回鄉,扎扎實實對農民職業技術培訓。也贊嘆在這遠天遠地故鄉山水的逃匿者與穿越者中,像海馬宮村書記、村主任這些眾多建設家鄉造福家鄉的守望者,他們在自己故鄉的生活氣象中長大、結婚生子、吵鬧、仇恨、歡樂,在自己的土地上,與茶相伴,水乳交融,終了一生。
二十多年前有關部門在海馬宮茶廠新建茶園3400多畝,當地政府異常重視這一致富產業的開發,海馬宮茶葉有限公司的“海馬宮茶”被列為“烏蒙山寶,畢節珍品”名優農特產品,并進入中國名茶排行榜。
烏蒙海馬宮茶,在沉寂了很長一段歲月之后,在這個中國偉大復興的時代又青春再現,又重新帶著它特有的皇室至尊,寄托黔西北兒女的愫愿,再次散發出跨越時空的千年幽香。
曾經,在洞庭湖君山茶鄉的朋友說,只要你留心,每一片茶葉里都深藏著一個繽紛燦爛的民族魂靈。現在,我恍若就看到了黔西——整個烏蒙大山彝、苗、回、漢各族兒女,他們的靈魂。在一杯杯清韻流連、香意濃濃的海馬宮熱茶中,認識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