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董銘


雪中的北平景致,古老的鐘樓和街道,在屋頂上飛翔的鴿哨聲……隨著姜文新作《邪不壓正》上周公映,影片中設定的背景——上世紀30年代的“民國風”再度引發關注。
《邪不壓正》輸給《我不是藥神》
《邪不壓正》原著《俠隱》的作者張北海,上世紀30年代出生于北京,隨家人遷往臺灣,就讀于臺灣師范大學,師從著名女文學家葉嘉瑩,后到美國深造并長年定居紐約。張北海也是臺灣著名電影人張艾嘉的叔叔,他筆下不只有華人在美國生活的優美散文,還有他對童年在北京生活的回憶,退休后的他花了6年時間構思撰寫這部《俠隱》。姜文的《邪不壓正》雖然改編自《俠隱》,但劇情基本重寫,只是借助“李天然回國復仇”的殼,注入姜文自己的情結。
姜文一直有民國情結,這一次在《邪不壓正》中再次圓夢,不僅把“協和醫院割錯了梁啟超的腎”這種民國軼事拍了進去,還讓周韻飾演為父報仇的巧紅,了卻姜文一直想拍“民國俠女施劍翹”的夙愿。
比起《讓子彈飛》的大獲成功,更加個人化的《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在口碑和票房上都有所不如,風格備受爭議。《邪不壓正》的評論口碑呈兩極分化,有人贊揚姜文風格獨特,也有人批評敘事混亂。截至17日晚,該片上映5天票房超4億,單日票房仍不及總票房近26億的《我不是藥神》。
姜文“民國三部曲”
民國題材電影一直是華語電影的一大主題,曾誕生《小城之春》《城南舊事》《駱駝祥子》等銀幕經典,在依托于文學性、藝術性的同時,幾代中國導演也在嘗試融入更多文化和商業元素。尤其是到了第五代導演走出國門的上世紀90年代,張藝謀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和陳凱歌的《風月》《霸王別姬》等代表作都是民國題材,不僅走紅國內外,還獲得包括戛納金棕櫚在內的世界級電影大獎。然而,隨著第五代導演的轉型和注重現實題材的第六代導演登場,新千年之后的民國題材電影數量有所下降,觀眾口味也更加多元化,各種成熟的類型片取代了曾經風靡的民國題材。近年來值得關注、同時取得票房和口碑佳績的民國題材電影屈指可數,其中尤以姜文的“民國三部曲”值得一提。
雖說姜文的代表作《鬼子來了》發生在抗戰時期,但由于其特殊的環境背景和人物,通常并不歸入民國題材。直到2010年的《讓子彈飛》頗具時代感,展開一幅聲色犬馬的民國風情畫,描繪民國時期各種錯綜復雜的勢力。四年后,姜文又拍了以名動民國的“花國大選”為素材的《一步之遙》,把舞臺搬到上海灘,描摹出奢靡拜金的社會風氣。如今的《邪不壓正》則回到姜文最熟悉的北京城,七七事變前后的歷史點,由一段復仇帶出各方錯綜復雜的暗斗。
李安和許鞍華都有代表作
民國題材在當下不是最熱的類型,連吳宇森這樣的大導演,也在《太平輪》這種“民國史詩”上栽了跟頭,趙寶剛的《觸不可及》更是被批得體無完膚。放眼整個華語圈,李安的《色,戒》算是近年來民國題材里最具國際影響、但也最具爭議的話題之作。此外,香港著名女導演許鞍華的《黃金時代》聚焦民國時代的文壇,把魯迅和蕭紅等文化人搬上銀幕,也是對中國文壇和文學的一次難得回顧。許鞍華的另一部民國作品《明月幾時有》則更多地展現抗戰時期的悲歡離合,雖票房不盡如人意,至少獲得香港金像獎等多項殊榮。2016年底,還有一部程耳執導的《羅曼蒂克消亡史》——縱然有葛優、章子怡等大牌明星擔綱,同樣也是中日角斗的上海灘風云,但因為藝術表現上的極致追求,也沒能獲得足夠的票房回報。
由此可見,如今創作民國題材電影的風險不小——或淪為平庸,或遭遇吐槽,想有所突破并斬獲票房不容易。▲
環球時報201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