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總統赫爾辛基會晤后舉行的記者會引爆了美國輿論,美國一些議員和主流媒體猛烈指責特朗普的表現“可恥”“令人作嘔”等,甚至給他扣上“叛國”的帽子。
這些建制派力量無法忍受特朗普“顛倒敵友”,他們歷數了特朗普在參加北約峰會和訪英期間對盟友的攻擊,并將之與他對普京的恭維進行對比。他們尤其感到憤怒的是,特朗普聲稱華盛頓“多年的愚蠢”和莫斯科都對糟糕的美俄關系負有責任,而美國輿論此前一直對俄羅斯單方面的“邪惡”深信不疑。
美國主流輿論對時任總統外交政策的集體抨擊甚至辱罵鮮有今天的這個樣子,美國媒體好像真動了感情。
這一切似乎在告訴人們,特朗普要改善同俄羅斯的關系面臨著不可逾越的大山。美俄關系地凍三尺,他手里只提著一壺熱水,而沒有能夠喚來春天的魔杖。
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就表達了對普京的好感,即使后來啟動并持續至今的“通俄門”調查也沒能改變他對普京的基本態度。他與普京的私人關系看來沒有障礙,但雙方的私交轉化不成美俄關系的關鍵性正資產,它所能提供的動力將很有限,這成為大國關系的一個特例。
美俄關系難有重大改善,根本原因在于美國總體上仍沉浸在霸權迷思中。特朗普只想孤立地改變美俄關系,卻不愿意推動平等思維取代霸權思維,相反他的“美國優先”主義繼續強化了美國人的特權意識,他成為美國霸權主義新的實踐者。改善美俄關系沒有美國新戰略思維和新思想運動的支持。
對于特朗普為何要改善同莫斯科的關系,美國人大多看不懂。由于這位美國總統喜歡別出心裁,熱衷吸引輿論關注,很多人把這次“特普會”看成是他要制造沖擊力的又一代表作。
其實,改善美俄關系無論如何對這兩個大國都有益無害,對促進全球戰略穩定也有積極意義。是白宮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慣了,六親不認見誰懟誰得太多了,將“特普會”的友好、建設性氛圍反襯得有些“古怪”。換句話說,白宮總做不靠譜的事,偶爾做一件靠譜的事,輿論根本跟不上。
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反美國家,因為反美意味著承受打壓,不符合一個國家的利益。那些華盛頓認為的“敵對國家”,都愿意消除與美國之間的相互敵意,建立友好關系。它們一旦不得不開展對抗,都是面對美國毫不放松的霸權政策時的被迫選擇。
特朗普的對外政策相當凌亂,一是他有惦記選票的私心,二是他篤信自己的直覺,蔑視國際關系的基本規律,三是他喜歡冒險。他的對外行動常常與民粹主義直接對接,不經過專業主義的消化,因此它們的效果也會是撞大運的。
美國當下外交政策很難說是其長期戰略的一環,它在各個方向上的政策變動尤其可能具有臨時色彩。特朗普總統終將留下他的執政烙印,但這種烙印究竟將有多深,有很大不確定性。
美俄關系從美國方向上處于撕裂狀態,它同時是美國這個國家內部權力中心太多的寫照。非西方大國搞好同美國的關系是很難的,各種牽制力量不僅多,而且強大。了解這一點,對中俄來說大概都很重要。▲
環球時報201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