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豐
最近,日本西部地區遭遇多年來罕見的特大雨災,地方政府批評中央政府救災不力,在野黨指責執政黨出手緩慢。與此同時,人們卻可以看到安倍政府在軍事上傾力使勁,動作頗頻。
近期日本可見的重大軍事動作,第一應該是日本政府準備在2019年實行“次期中期防衛力量整備五年計劃”,每年國防支出增長率將由0.8%飆升到1%,讓日本國防支出實現6年持續增長。甚至有傳聞稱,安倍政府未來可能把實際國防支出增加到2%。第二是日美在環太平洋軍事演習的“對艦戰斗訓練”中首次進行了“12式陸基反艦導彈”的實際發射。第三是7月13日日本外相河野太郎
訪問法國期間,與法國簽訂日本自衛隊與法國軍隊相互提供彈藥、燃料、食品等的協定。第四是日本將放寬招錄自衛隊官的年齡上限,以往截止到26歲,從2019年度開始改為30歲。
從這些變化和新的舉動,筆者認為可以看出漸變的日本軍事戰略意圖。
首先,日本加強軍事行動,不斷提高國防支出,一方面意在強化日美軍事同盟,一方面目標直指日益發展崛起的中國。曾有一種觀點認為,日本不斷提升國防支出,最主要的費用是用于購買美國武器的支出。在日本社會內有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話題——“日本一旦與中國發生軍事摩擦或者戰事,美國會不會出手支持日本?”對此,得出的結論是,“日本如果連美國的武器都不肯多買,美國怎么會幫助日本?”也許正因為這樣,美國總統特朗普才在訪問日本期間,明確要求日本增加購買美國武器,還暗示憑此可以降低日美貿易戰的風險。
其次,不忘拿島嶼爭端作借口,妄圖早日徹底變為“事實”。自從2012年日本對中國的釣魚島實現所謂的“國有化”以后,并非底氣越來越足,而是越來越虛張聲勢,釣魚島問題已經成為日本提升各種軍事力量、調配各種軍事布局、改變各種軍事戰略的最好說辭,他們極力將釣魚島“軍島化”、“國際化”,以期把中國老祖宗留下來的領土徹底變成日本的囊中之物。而且,日本方面認為,這一進程越快越好,否則將失去這一時機。
再次,致力于日本軍隊的國家化。按照日本現行憲法,日本自衛隊只是國家的防御力量,不能算是國家正式的軍隊。固然,這個憲法是戰后在美國主導下制定的,但它更是二戰后的一個重要果實,是維持戰后國際秩序的有力保障。當今,日本政府通過制定各種“子法”,實際上已經改變了日本“母法”——憲法對自衛隊使用的規定。盡管如此,日本安倍政府仍想方設法為自衛隊“正名”,千方百計讓自衛隊走上國際舞臺,與其他國家建立防務聯系,希望它離世界的中心越來越近。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安倍政權使出吃奶的力氣要在軍事上有所作為,但日益深刻的“高齡化”和“少子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已經導致日本兵源嚴重不足。無論多么先進的軍事技術以及軍事武器,最后都要掌握在人的手中。當軍隊后繼無人的時候,這個“短板”就會成為一個永遠的“痛點”。現在看來,時間將使日本在這個問題上進入“無解”的狀態,安倍政府的所有努力只能解一時之渴。
日本近來頻頻不斷的軍事行動,更多地反映出日本的一種迷茫感和焦慮感。日本因為鄰國中國的發展崛起而不知自身未來的方向所在,與中國是攜手合作謀發展還是遏制防范保距離,一直是日本政治中樞爭論不休的。結果,在這種迷茫中,日本的焦慮感愈來愈重。因為在安倍等人的眼里,如果日本在此時還不能獲得軍事“突破”,未來的可能性將逐漸減弱。在棋局上,焦慮時走的棋基本上都是“臭棋”;在戰略上也是如此,焦慮時使的招基本上都是“糟招”。▲
(作者是《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
環球時報201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