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無心
最近網上出現了一段名為《恐怖,魚身上長滿寄生蟲》的視頻,從視頻中,無法分辨那些線狀物體到底是不是寄生蟲,但魚攜帶寄生蟲,這事并不新鮮。通常來講,野生魚比養殖魚更容易感染寄生蟲,淡水魚比海水魚更容易感染寄生蟲。
高溫低溫均可殺死寄生蟲
寄生蟲雖普遍,但不難殺死。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加熱。只要加熱到60℃,就可以有效殺死寄生蟲。在火鍋中,魚片變白的時候就說明超過了60℃。
另外,寄生蟲還怕凍。對于生吃的海鮮,不少國家都要求進行深度冷凍處理。按照規范進行過冷凍處理的海鮮,不用再擔心寄生蟲。
任何蘸料都不足以殺死寄生蟲
不過,要小心一些不靠譜的殺死寄生蟲的方法。比如很多人喜歡吃“鮮活”的魚及其他水產品,認為蘸料可以殺死寄生蟲。需要強調的是,不管是醬油、醋、酒還是芥末,雖然對寄生蟲有一定的殺傷力,但“蘸”的那點時間遠遠不足以保障安全。靠蘸料來殺死寄生蟲,只是一種心理安慰。從安全的角度出發,徹底烹飪是保障安全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養殖魚安全系數更高
相對而言,人工養殖的魚安全系數更高。因為在養殖中,會采取各種手段來殺死寄生蟲和致病細菌。當然,這可能帶來“抗生素及消毒藥品殘留超標”的顧慮。其實,若按規范使用這些化學用品,殘留會很少,對健康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另外,水中的污染物也是水產品的風險來源。水中污染可分為有機污染和重金屬污染。有機污染主要來自于人類活動釋放的污染物,而重金屬污染除了人類的排放,還跟地理環境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在沒有工業污染的水域中,同樣可能存在較高的重金屬含量。簡而言之,野生水產品的污染風險,也高于養殖水產品。
有人擔心養殖水產中含有激素。實際上,水產養殖中禁用激素,而且傳說中避孕藥之類的激素并不能幫助水產長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