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崇喜
秋水,通常用來比喻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與女人聯系在一起的詞多是美好的。難怪,連秋水的波紋,也能與伊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巴┣锼笔且环N盼望的狀態。
想起秋水,很自然地想起一副對聯:“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边@個假期,我在這個城市的東北一隅進行所謂的閉關,做些與大眾無關,他人也不關心的事情。這副對聯突然出現在腦海中,讓我頓生親切之感。
這是清人鄧石如的自題聯。這個自號“完白山人”的安徽懷寧人,是清代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也是清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不知道現在記得他的人還多嗎?
我喜歡“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一句,是喜歡它深層的含意。
“秋水文章不染塵”,說的是文章像秋水一樣明凈、超凡脫俗。
人無俗骨,則一言一行全無俗氣,寫詩、做文章也一樣超逸出塵。能寫出這樣文章的人,胸懷、修養都達到高雅的境界。
南唐后主李煜,據說是被后人推崇為“秋水文章”寫得最好的詩人。
秋水,好像最早與莊子結緣。莊子去見魏惠王,穿粗衣、布服、草鞋,魏惠王很是驚訝:“為何先生這么狼狽?”莊子倒是顯得泰然自若:“破衣爛鞋是貧困,精神空虛、道德低下才是狼狽,我只是貧困而已。”一副超然塵外的姿態。
作為一直與文字為伍的人,我自然想達到那樣的境界。然而,可能做到嗎?我想起這副對聯時,是因眼睛疲憊而在窗前凝望,看到的是老房子,聞到的是鋼筋混凝土的塵土氣息和濃郁的蔥油味道,聽到的是車水馬龍、市井喧囂……這是原生態的浮世繪。我剛才還在沉溺于物我兩忘的世界里,而今不得不尋求唯美與煙火氣的契合。
意大利傳奇導演費里尼說:“我向來羨慕那些擁有內在資源、可以享受獨處的人,因為獨處給你一個獨立空間……”
可是,活在現代的環境中,有太多方式讓人逃避獨處,原因是獨處更使人脆弱,使人感覺比自己想象的更不堪一擊。
面對塵世紛擾萬千,真能靜如秋水、波瀾不驚?看書、寫文章可以讓人“想得到”甚至“看得破”,但是不能“做得到”“忍得住”。
不能“忍得住”當然會心有所動、心猿意馬。心猿意馬,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又怎么能寫出不染塵的“秋水文章”?
道理其實很簡單。就如同秋天,看上去很美好。秋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是從迎面吹來涼爽的風?是從片片黃葉開始如蝴蝶般飛轉?還是從點點飛紅離開枝頭?無可置疑的是,就在我們抬頭的瞬間,忽然發現天空一下子竟變得那么高、那么藍,這似乎就是秋天的面目。
然而,你看到那些隨風飛揚的沙塵了嗎?你看到腳下在風中哀鳴的枯草了嗎?你看到那些紅葉后面的蕭瑟了嗎?“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是詩人的眼光,而不是生活的真相。
什么是生活的真相?不完全是你的眼睛看到的,也不是你完全感觸不到的。生活的太多味道一經修飾就變了味兒。
聽過一句話:“只有愛上生活的五味雜陳,你才會真正地愛上生活。”這世上沒有救世主,也沒有完全的救贖。不是環境要迎合你,而是你要學會適應環境。隨遇而安而不隨波逐流,順其自然而不受制于人,這般游刃有余的圓潤,才是生活的大智慧。
生活,自有其茂盛和活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凡俗的熱鬧,世俗的花好月圓,就在平素的一粥一飯、一菜一衣之間,無論你是否在意。
心靈無疆,比欲望還遼闊。在紛紛擾擾的塵世間,即使做不到超凡脫俗,保持一份向往和追求,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