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康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成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偉大征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環境保護不僅是國家的義務、企業的任務,更是每一位社會公民共同的責任。新階段,環境理念宣傳教育與環境污染治理并重,是快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之舉。
我原來就職的中國節能環保集團作為我國唯一一家以節能環保為主業的中央企業,自1988年成立以來,始終堅守節能環保主業,是國家綠色發展的排頭兵、先鋒隊。
在過去的發展中,我們深深感到,節能環保和建設生態城市是一個大有可為的領域。我們知道,整個能耗和PM2.5的產生源于我們在能源使用過程中的排放。整個能源大的來講,可以分為工業和民用兩類,也可以說分為在工業領域里面的交通、企業的能源供應,還有社會的建筑能耗,建筑能耗大概占整個社會能耗的35%。因此,我們在建筑節能領域發力,用新的技術來提供新的服務。我們所提供的能源服務,夏季供冷、冬季供熱,不是直接燃燒一次能源,而是取自其他媒介。比如:城市的生活污水是有溫差的,我們從城市生活污水里面提取溫差,夏季為建筑物供冷,冬季為建筑物供熱。
南方一個省會城市有一個幾百萬平方米的住宅區,使用的供冷就是附近的河水。我們把河水抽上來后,建立分布式能源站,用河水來實現城市建筑的供冷。這一過程中的能耗就是抽水運行過程的耗電。
現在很多南方有條件的家庭自己安裝取暖設施和供冷設施,單戶處理能耗比較高,而且對能耗的要求也比較高,而集中處理的成本則會降低很多,對資源、材料的利用率也會高很多。
《“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把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支柱產業,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要把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支柱產業,就要在基礎創新上發力,在技術的創新、機制的創新、理念的創新上不斷探索。
可以說,作為企業,我們始終在朝《“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提出的目標努力。但是,在努力的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到,要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和密切配合。
以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為例,如果垃圾在焚燒前進行了分類,則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回收部分資源進行循環利用,二是可以減少焚燒過程中某些污染物的排放。
但是,由于管理體制和生活觀念還沒有很好地調整到位,造成目前垃圾分類效果依然不好。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注重完善政策,改革體制,在政府關注度、媒體關注度、社會關注度和生活理念的轉變上聯合發力。每個人都要努力做起來,不管難度有多大,都要開始行動。
可以說,實現綠色發展,離不開全社會和每一個人的共同參與。每一個人的身體力行,看似微不足道,卻可以匯成綠色發展的洪流,迸發出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