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中
為什么丟五塊錢無所謂,五塊錢的甜筒掉地上卻很心痛?從經濟學上說,這種現象可以用“稟賦效應”來解釋。稟賦效應是指個體在擁有某物品時對該物品的估價高于未擁有該物品時估價的現象。在行為經濟學中,稟賦效應非常普遍,驗證該理論的實驗不在少數。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曾做了一次實驗:他找來一批學生,將價值六美元的咖啡杯隨機分給其中一半,作為“賣方”,另一半學生則作為“買方”。結果顯示,只要價格低于5.25美元,有咖啡杯的學生就不愿意賣,而高于2.75美元,沒咖啡杯的學生就不愿意買。這種現象其實廣泛存在于生活中,并且不隨年齡和經驗的增加而減弱。從心理學上說,這種現象可以用“規避損失”來解釋。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損失令他們更加難以忍受。比如在咖啡杯的實驗中,賣方把失去咖啡杯當成損失,把得到金錢看成收益,而買方相反。由于損失比等量收益產生的心理感受更加強烈,所以雙方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痛苦,賣方盡量抬高賣價,買方盡量壓低買價,從而產生稟賦效應。
此外,“心理擁有感”理論也表明,在擁有一件物品后,人們會把自我和物品結合到一起,這讓他們很難放棄這些物品。“擁有”會產生一種物品和個人不能轉移的結合,讓物品有了一種擁有者的自我概念在里面,成為自我認同的一部分,也帶上了個人的需要特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有了感情”。失去這個物品像是一種對自我的威脅。通過自我參照記憶,人們會更容易記得所有和自己有關的記憶和自己擁有過的東西。也就是說,在丟失一個東西之后,關于它的記憶會不斷涌現,讓失去變得更難過。
當然,影響稟賦效應強弱的因素很多,動機、情緒和物體本身都會有一定影響。譬如在炎炎夏日掉了一個五塊錢的甜筒,可能會比丟了十塊錢還痛苦;但是在冬天可能就并不如此。如果在心情低落時買了甜筒正要享受時掉了,痛苦更會被放大。無論如何,既然“得到后再失去”遠比“從未得到”痛苦,我們最應該做的大概就是珍惜手中的“甜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