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小雨
季羨林晚年患有嚴重的足疾,發作起來,苦不堪言。
一天,學生李錚帶著一個中年人來見季羨林,進門便說:“老師,這位先生擅長治療足疾,讓他給您看看。”被足疾困擾多年的季羨林,沒多想就答應讓那個中年人給他針灸。
幾針下去,季羨林頓感輕松不少。于是,他不但付了優厚的診療費,還當場賦詩一首,贊揚那個中年人高超的醫術。
幾天后,李錚再去看望季羨林,只見老師正在使勁地撓腳,臉上的表情十分痛苦。李錚不解:“老師,您的足疾不是好了嗎?”季羨林反問李錚:“你上次找來的是什么醫生?我的病非但沒有減輕,這幾日反而更厲害了。”說完,季羨林指著門外說:“你去把他找來。”李錚有點難為情地回答:“我也是在大街上遇到他的,之前與他并不熟悉。老師,你的診療費恐怕要不回來了。”季羨林嘆了口氣道:“我哪里是心疼錢?我只不過是想追回那首詩。要是他拿著我的詩,打著我的名號去招搖撞騙,耽誤了別人的病情,我于心不安哪!”
這名江湖游醫終究沒有找到,季羨林為此惶恐了好一陣子。
后來,他告誡自己的學生和朋友們:“若因為自己的一時糊涂,害了自己不打緊,卻不能因此而連累他人。否則,即便死去,也不暝目。”
不能因自己而使他人受到傷害,這便是季羨林的不安。這份不安里,有大師的一份仁心和慈悲,令人動容。
在吃了虧、受了騙之后,有的人會大呼上當、懊惱不已,有的人甚至會產生怨恨和報復心理。如果找不到傷害自己的人,那些上當受騙或者遭遇傷害的人,可能會把怨恨和報復轉嫁到其他無辜的人身上。這種心理和行為是非常危險的。在吃虧、受騙之后,及時止損、不連累他人,才是明智的做法。季羨林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