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礦山開采通常對社會帶來雙重影響,一方面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國民經濟水平,但另一方面也會危害周圍環境,特別是周邊居民的大氣、水源、土壤等基本的生存要素,降低生活質量。為此,本文首先概述了目前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現狀,并積極探討,提出針對性的恢復治理對策,以期為相關管理與技術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8)05-0196-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5.116
Abstract: During mining, it has a double impact on society. On the one hand, it raises the level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On the other hand, it harms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 basic living factors such as the atmosphere, water, and soil of neighboring residents, and reduces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e following, this paper proceeds from the current status of mi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discusses targeted recovery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M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Governance; Measures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正不斷加大對國土資源的開發力度,然而由于開發期間使用的技術不成熟、環保意識淡薄等,導致出現了各種生態環境問題。因此,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當前的研究重點,特別是礦山開采,更是應該重視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以響應國家號召,促進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1]。
1 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現狀及問題
1.1 水文地質條件變化和水質污染
礦山開采過程中,由于前期工作準備不充足,極易造成礦區塌陷、裂縫,再加上礦井疏干排水,使開采地段儲水構造變化,造成地下水位沉降;地表徑流變化,導致水源枯竭,水利工程原有功能喪失,影響農作物耕種;開采期間產生的廢水、坑水等,通常不符合工業廢水的排放標準,影響周圍居民、牲畜飲用。
1.2 水土流失加劇
礦山開采給地表植被帶來嚴重影響,露天礦坑、井工礦抽地下水時,使礦區地下水位持續下降,造成植被退化,最終形成大面積的裸地;由于尾礦、排土場占據一定面積,使地面出現溝槽,增加地表水的流動速度,加劇水土流失。
1.3 誘發地質災害
由于地面開挖、地下采空等因素影響,導致斜坡、山體不穩定,引發滑坡、地面塌陷、崩塌等現象。同時,礦山排放的廢渣多堆積在溝谷、山坡,再加上泥土、廢石的混合堆積,從某種層面上減少廢石摩擦阻力,暴雨下還會誘發泥石流。
1.4 土壤退化和污染
由于地表土清除、采礦后留下的都是礦渣、新土,再加上大型設備的重壓,使土壤以板結、堅硬狀態呈現,長此以往,加之地下水位降低,產生土壤裂縫。土壤中的水分、有機物、養分等隨著地表徑流、裂隙進入洼地,造成土壤養分缺失,降低土壤承載力。礦山廢渣經由雨水沖刷后,易使有毒成分滲入土壤中,加劇土壤污染。另外,由于土壤自凈能力、納污能力有限,當內部污染物超過規定后,會向外界排放污染物,且自身功能、組成也發生變化,造成土壤資源枯竭。土壤污染會在生物化學、地表徑流作用下遷移,危害周圍地區的環境質量,而受到污染的農產品則經由食物鏈危害居民生命。
2 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措施
2.1 培養環保意識,加大環境恢復治理力度
當前,礦山的生態環境大多都是人為因素導致的,且近年該現象越來越嚴峻。因此,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需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提高社會公眾的環保意識。同時,還要加大對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力度,以改善礦山生態環境[2]。比如,設立和礦山生態環境相關的保護基金會,統一安排環保資金,并公開資金流向,預防資金濫用現象的出現。另外,還要加大對生態環境治理的扶持力度,制定規范化的優惠政策,為礦山的開采引入足夠資金,在體現國家對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態度的基礎上,帶動人們積極參與其中,改善礦山生態環境。
2.2 建立完整的環境治理法規
在礦山開采行業的發展中,已形成了完善的環境治理法規,因此,新礦山開采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礦產資源法和相關法規,并加大監管力度,保證各項法規的有效落實。與此同時,還要在進行開采時,吸取以往礦山開采工作經驗和教訓,只有在開采前就已具備明確的管控制度,才能規避類似現象的發生,保護生態環境。從我國當前的礦山開采管理情況上看,對其職責在劃分仍存在一定缺陷,故需出臺明確的責任制度,明確分工每位工作人員職責,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還要制定科學、規范的考核機制,根據干部為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做出的貢獻進行評定,提高各級干部參與度。
2.3 強化礦山的土壤治理
首先,對礦山土壤進行培肥處理。所謂的土壤培肥是指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并改造其有機營養狀況,這是實現恢復治理礦山生態環境目標的關鍵。土壤培肥的方法通常為先在采礦前取出、保存土壤表層,再覆蓋和固定廢棄的土層,從而改善氮肥、微生物,重建礦山植被。然后再改良礦山土壤廢棄物、化肥等,改善土壤結構。最后用取走的土壤覆蓋,這種情況下,即便植被受到破壞,但土壤中的養分并未遭受到嚴重破壞,便于植物生長。對于礦山開采中的廢石,要及時進行處理,提高土壤利用率。由于礦山構造多含有重金屬,故礦山重金屬污染過于嚴重。針對重金屬污染,多使用生物治理法,具有設備簡便、投資少等優勢,是當前常用的重金屬治理技術[3]。
2.4 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
在堆棄場地建設排水工程、擋渣墻等,進行防漏、攔擋處理。對于影響礦山安全的坡面,基于坡長分段設置排洪渠、截流溝,并配置防護林,增加植被覆蓋面,減少徑流對地表的沖刷,保證礦山安全運行。礦山開采過程中所形成的邊坡,給周圍植被帶來嚴重影響。因此,應根據邊坡穩定性和對周圍產生的影響,采用有效措施進行防護。對開采中產生的廢石和尾礦庫,選用排蓄結合的方式處理。同時,還要對尾礦庫、棄渣場實施復墾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2.5 礦山植被的恢復
根據礦山地域特征、氣候和土壤條件,選擇合適的植被。并且,在選擇植被時還要結合近期表現、長遠優勢,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盡可能選擇固土固坡效果好、根系發達、生長快速的植物。在對植物進行配置時,綜合考量邊坡結構、自然條件、種植后的管理和養護要求等,以決定植物的種植形式。
此外,還要開展礦山生態環境的調查活動。在對礦山生態環境進行恢復治理時,相關部門需開展針對性的調查活動,在保證開采期間不出現嚴重地質災害的情況下,及時備案礦山地質環境數據,并為開采人員提供專業性的指導,幫助其采取可行性高的應對措施,以消除安全隱患,保護工作人員生命安全。伴隨著礦山開采工作的深入,還要及時更新地質環境數據,基于礦山實際情況進行分級、規劃,建立針對性的信息網絡,及時交換、傳輸數據;相關部門還要整理、匯總礦山資源數據,研究礦山開采環境的發展趨勢,促進可持續發展。
3 小結
綜上所述,礦山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是一項繁瑣、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在提升周圍居民生活質量、預防水土流失、維護社會安定、改善生態環境上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分析發現,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中普遍存在水土流失加劇、土壤退化和污染、水質污染等問題[4],因此,需要積極培養公眾的環保意識,加大環境恢復治理力度;政府也需加大資金投入,設置優惠政策,并建立完整的環境治理法規,做好生態環境的防范、保護工作。與此同時,還要做好礦山土壤治理、植被恢復處理,開展礦上生態環境調查活動,在有效規避礦山開采安全隱患,保護生態環境等情況下,促進市場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顏景強.龍巖市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能源與環境,2016,14(3):38-39.
[2]朱雪征.淺談我國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現狀和對策[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4,20(4):302.
[3]楊俊妮.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現狀和對策[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19(1).
[4]王孝勇,趙立峰.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現狀及對策思考[J].四川水泥,2017,26(10):122.
收稿日期:2018-04-09
作者簡介:王剛(1983-),男,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