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分析龍巖市現狀存在的水問題,提出選定控制指標,因地制宜的安排各類海綿城市措施和低影響開發設施,在老城區具體以問題為導向,重點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等問題;新城區則以目標位導向,按照海綿城市的新理念和目標進行規劃建設。
關鍵詞:海綿城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水問題;城市規劃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8)05-0238-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5.141
Abstract: Analyze the existing water problems in Longyan City, select control indicators, and arrange various sponge city measures and low-impact development faciliti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old urban areas are problem-oriented and focus on solving urban floods, rainwater 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black and odor water bodies, etc. With regard to the problem, the new city will be guided by the target and plan and buil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w concept and goals of the sponge city.
Key words: Spongy city;Total annual runoff control rate;Water problem;Urban planning
龍巖市地處福建省西南部,其總體地勢較為平坦,地形坡度小于5°,中心城區地形平緩開闊,有利于雨水的匯流收集;土壤滲透性相對較好,有利于雨水下滲設施的建設,但地下水位較淺,富水程度一般較為豐富,在滯留、入滲雨水時要考慮凈化設施的建設和維護,防止對地下水或周邊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1 水問題需求分析
龍巖市自然條件優越,水系發達,城市綠地面積較廣,自然環境的蓄水能力很強,但由于人口增多、發展迅速等原因,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生態破壞、水環境污染、水資源供應不足及城市內澇等諸多問題。要解決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實現城市健康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走集約、低碳生態發展之路。因此,按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建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是解決當下水生態、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及水文化面臨諸多問題的必由之路。
2 總體目標
以城市建設和生態保護為核心,轉變城市發展觀念,從龍巖市長期發展和戰略高度出發,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貫穿于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的全過程,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使城市恢復“海綿”功能,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從而實現龍巖中心城區的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城市水資源、提升城市水安全、改善城市水環境、復興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標,創新海綿城市開發建設模式,建設具有創新型海綿功能的“生態龍巖”。
3 指標體系
3.1 首要控制指標
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龍巖中心城區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水生態和水環境問題,控制徑流總量可以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初期雨水污染等。根據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要求[1],龍巖中心城區位于年徑流總量控制率Ⅳ區(70%≤α≤85%)。
3.2 建設情況和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龍巖主城區大部分區域已經建成,老城區和城中村面積大,藍色、綠色空間相對有限。現代城市建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水生態、水環境質量差和城市內澇的問題,尤其是合流制溢流污染問題,對此,主要可以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在污染控制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同時兼顧雨水徑流總量控制。
3.3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的確定
根據國家相關文件和上位規劃要求,綜合考慮龍巖中心城區的現有建設情況、地下水位、土壤滲透性、投入產出比,確定龍巖中心城區的徑流總量控制目標不低于70%。
4 實施路徑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應當更加仔細地結合各地的資源與地域特點,科學地做好規劃設計,因地制宜的采取各類海綿措施以及低影響開發設施。老城區應具體以問題為導向,重點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等。新城區(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等)則以目標為導向,可按海綿城市建設的理想目標,制定海綿城市規劃建設指標體系,將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作為其中的剛性約束指標,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和目標要求系統地納入到城市的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各相關專項規劃中。
4.1 老城區海綿城市實施路徑
龍巖市老城區面臨的主要挑戰有人口密度偏高,影響人群范圍廣;土地已基本開發,基本無海綿城市改造空間;環境品質下降,城市內澇、水體黑臭現象嚴重。在海綿城市建設實施路徑中,老城區將以問題為導向,重點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等問題。對老城區要避免盲目地全面翻挖,應從實際情況出發,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結合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更新、城中村改造等開展區域整體治理,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針對老城區,應建立海綿城市建設工程項目儲備制度,編制項目滾動規劃和年度建設計劃,避免大拆大建,應進行逐步改造建設,要維系好老城區風格,保留龍巖市的山水格局和傳統文化,保護好原生綠地文脈,使得老城區的海綿改造,既留得住“鄉愁”,又能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2]。
4.2 新城區海綿城市實施路徑
龍巖市新城區將以目標為導向,以面帶片,保護現狀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城市自然水體,充分結合場地地貌、現狀水系及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所有城市新區、各類組團、成片開發區和新建道路、廣場、公園、綠地、水系等要按照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進行規劃建設。結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澇等要求,科學布局建設雨水調蓄設施。新城區應推廣海綿型建筑與小區建設,因地制宜采取屋頂綠化、雨水調蓄與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與小區的雨水積存和蓄滯能力。推進海綿型道路與廣場建設,改變雨水快排、直排的傳統做法,增強道路綠化帶對雨水的消納功能,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停車場、廣場等擴大使用透水鋪裝,推行道路與廣場雨水的收集、凈化和利用,減輕對市政排水系統的壓力。大力推進城市排水防澇設施的達標建設,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澇點;實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體的雨水須經過岸線凈化;加快建設和改造沿岸截流干管,控制滲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新城區應推進海綿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海綿型公園和綠地,通過建設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等措施,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體功能[3],消納自身雨水,并為蓄滯周邊區域雨水提供空間。
4.3 建成區外海綿城市實施路徑[4]
解決城市和河流的生態環境問題,不能僅僅局限于城市和河流,如果城市外圍的洪水、水土保持等生態環境問題解決不好,僅僅依靠海綿城市建設,也難以維持區域生態環境的健康。因此,龍巖市海綿城市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區外及生態海綿流域的建設工作。生態海綿流域的建設,將山、水、林、田、湖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促進自然流域海綿體對降水的自然積存、滲透、凈化,對流域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的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可最大限度地減少水災害對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的破壞程度,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5 小結
通過城市建設區和建成區外共同建設,從全局角度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進而實現生態海綿流域,在當下這種各大流域生態環境容量上過緊日子的前提下,具有顯著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它也是對自然-社會二元水循環規律再認識的成果,是流域生態環境綠色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在流域層面的具體體現和高級形態。
參考文獻
[1]楊一夫.廈門海綿城市建設的冷靜思考[J].中國給水排水,2017,33(2),27-36.
[2]高如泰,王云龍,付海妹,張慧,李丹.產城融合背景下青島西海岸新區的生態建設和環境管理研究[J].環境保護,2017,02(015):69-72.
[3]趙亮,張沛,馮步廣,楊漣,秦德全.南寧石門森林公園海綿化改造與海綿城市連片建設模式思考[J].中國給水排水,2017,33(2),20-26.
[4]張建云,王銀堂,劉翠善,賀瑞敏.中國城市洪澇及防治標準討論[J].水力發電學報,2017,36(1):1-6.
收稿日期:2018-04-09
作者簡介:阮文娟(1986-),女,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市政給排水和規劃給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