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楠
【摘 要】在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體系日新月異,我國在不斷修訂與完善現行法律體系的同時,也注重與時俱進地對網絡借貸平臺這一歷史性的新型產物進行規定。我國p2p網絡借貸主要存在三種風險:一是信用風險,二是操作風險,三是法律風險。筆者認為,在網絡借貸領域通過信用體系的建設可以作為網絡借貸平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發展方向并應用于實踐。
【關鍵詞】網絡借貸平臺風險控制;實質分析;信用體系建設
網絡借貸是借款人通過網絡借貸平臺將錢借給素未謀面的貸款人并收取利息的投資方式。網絡借貸不同于傳統借貸,借款人大多為有小額閑錢的市民,由于網絡借貸的方便、靈活與自由性,且較銀行利息稍高的利誘性,在近年來互聯網背景下廣受青睞。但在網絡借貸給人帶來便利與收益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通過對網絡借貸平臺的風險分析以及對網絡借貸平臺風險控制,有利于保障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性。
一、當前網絡借貸平臺風險的實質分析
我國p2p網絡借貸主要存在三種風險:一是信用風險,二是操作風險,三是法律風險。其一,我國的信用體系不健全,p2p網絡小額借貸企業無法像銀行那樣進入征信系統,對借款人的資信情況進行調查,只可以通過電話、網絡等其他渠道對借款人的基本信息進行調查,對借款人的信用、經營狀況、及貸款用途很難調查,存在巨大的風險。其二,P2P平臺掌握的貸款歷史數據有限,沒有一套完整的風險控制體系,檢測指標,它們的信用評級系統可能無法正確預測貸款的實際情況。例如,P2P平臺其掌握的貸款歷史數據有限,沒有一套完整的風險控制體系,檢測指標,它們的信用評級系統可能無法正確預測貸款的實際情況。其三,P2P平臺自身可能涉嫌非法集資、違法擔保、訴訟等法律風險。例如,2014年《官方權威解讀當前7個高發領域非法集資特點》中提到的“個別網貸平臺編造虛假融資項目或借款標的,采用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模式,為平臺母公司或其關聯企業進行融資,涉嫌集資詐騙。”
二、當前網絡借貸平臺風險控制的實質分析
當前網絡借貸平臺風險控制主要是從所存在的風險問題出發。由于我國P2P網絡借貸主要存在信用風險、操作風險以及法律風險三種風險,我國在風險監控的時候也應當對應的對信用風險防控、操作風險防控以及法律風險防控。就信用風險防控而言,應當健全網絡借貸平臺信用體系,不妨將網絡借貸平臺的信用像銀行那樣納入征信系統,這樣一來便能夠對借款人的信用、經營狀況、及貸款用途進行全方位的考究,從而避免目前這樣只能通過電話、網絡等有限的渠道對借款人信息考量。就操作風險防控而言,應當完善P2P平臺的貸款歷史數據,通過大型的數據庫對借款人的信用評級,試圖建立一套完整的風險控制體系,防止借款人在收到借款后攜款而逃。就法律風險防控而言,銀監會等有權機構需要定時對網絡借貸平臺的風險進行評估,對于存在問題的平臺提出整改意見,并對于情節嚴重的平臺予以處罰或撤銷。
三、以網絡借貸平臺信用體系的建立為進路
(一)信用信息采集方面,建立共享型的風險控制模型
所謂共享型的風險控制模型是指對借款人的信用、經營狀況、及貸款用途等信息建立數據庫,行業內的平臺能夠對此進行查看,并作為是否對借款人進行投資理財的參考。之前已有學者提到:“應當盡可能地通過優化信用評級和支付清算系統降低平臺借貸交易過程中的交易成本,以降低借款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同時,該模型具有開放的數據收集--互聯網是一個紛繁復雜的系統,關于用戶在不同機構的數據匯集在一起,可以使得收集到的數據更加具有完整性,在作為建立用戶社會信用體系時具有優勢。建立模型的意義在于:賦予該種風險控制的方法以可復制性。這種數據共享不是臨時的起義,也不是唬人的把戲,而是能夠在一定時代背景下堅持下來的控制網絡借貸平臺風險的方法。
(二)信用信息加工和管理方面,構建以信用評價的風險控制體系
央行在目前信用體系的完善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如目前我國在銀行業內現存的征信系統,各個銀行能夠共享用戶的信用狀況,此種信用評價同樣可以沿用至網絡借貸中。將用戶的信用信息,注入還款記錄、債款記錄、企業信用等因素均作為信用評價的因素進行評價。目前我國在風險體系控制的主體包括銀監會、央行、行業聯盟等。在信用評價時,該主體均應該以積極的態度,挑選行業內剩余較好的企業或者聯盟,與他們的數據進行對接,從而實現共享。針對網絡借貸平臺中出現的“老賴”們,近年來信用管理系統中用于懲戒失信被執行人的相關文件同樣適用。《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及有關消費的若干規定》(2015年7月修訂)、《關于加快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的意見》(2016年9月發布)等文件,在新型的網絡借貸平臺中出現的“老賴”問題,此類文件的應用能夠有效治理不守信用的網絡借貸用戶。
(三)信用產品應用方面,完善網絡借貸平臺風險防控機制
在網絡借貸中出現信用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網絡借貸中借貸資金不是由投資人直接轉到借款人賬戶,而是必須通過網絡借貸平臺實現資金周轉。平臺經營者可能通過控制大量的滯留資金而形成體制外循環,或者通過虛擬賬戶等方式將大量的客戶資金用于風險較高同時收益較高的投資活動中。由于此類投資活動的風險較高,如果沒有早一點發現問題并及時制止,用戶的投資本金將不能夠收回,導致行業內的大型信用危機。針對我國的P2P網絡借貸平臺,法律風險多發的地段,按照第五次全國金融會議所確定的“科學防范,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的原則和精神,對網絡借貸中存在的風險進行有效的預防,建立完善的平臺風險防控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信用異議申請和修復方面,明確對原信息異議處理的相關程序
信用評價是信用評價機構對其他個人或者企業的信譽評價,關乎被評價主體在未來的信用活動問題。如果被評價主體對評價提出異議申請,評價機構應當對該異議申請進行復核,如果在復核過程中發現錯誤,也應當對原信息及時的進行修正。與此同時,如果之前在信用記錄上出現問題的失信被執行人及時補正自己的錯誤,使得自己重新恢復信用的,應當準予失信被執行人恢復為遵守信用的人。在檔案記錄方面,筆者認為應當不出現在淺層的案底中。由于信用記錄的檔案分為深層、中層、淺層等多層次,在銀行借貸、網絡借貸、司法調查、銀行開戶、信用透支等等方面存在不同用途,而對于之前失信而后補正的個人或企業,應當鼓勵其改過自新的態度,只將以前的“黑歷史”記錄在深層或者部分中層檔案中。當然,關于信用體系建設還有很多有待探討與發掘的問題,將信用體系建設用于網絡借貸風險控制是其中的一個方向,未來對這方面的探索還有待加強。
【參考文獻】
[1]引自:李曉圓.我國p2p網絡小額借貸的現狀研究[J].時代金融,2014(06):35-37.
[2]引自:威海市行政管理局官網:《官方權威解讀當前7個高發領域非法集資特點》,網址:http://www.sdaic.gov.cn/eportal/ui articleKey=915686&columnId;=
724624&pageId;=724614
[3]陸岷峰, 季子釗.網絡借貸平臺風險控制的研究——基于交易可能性集合模型的應用. [J].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