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然
【摘 要】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不僅是產業升級需要,也是未來趨勢所在。我國政府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產業政策。經濟新常態下,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撐,其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有助于自主品牌汽車搶占戰略競爭高地。
本文分析產業競爭力形成機制,剖析了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各因素的作用機理及相互作用。依據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結果分別從縮小核心技術差距、加強宣傳推廣、優化政策環境體系等方面提出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提升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因子分析
通過前期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力最弱;無論是產業促進因素、產業規模,還是產業生產效率都是處于極為不利的局面。反映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還是嚴重依賴各級政府的推動,呈現總體規模大,但是企業個體規模小的狀況,因而引起效率低下。雖然國家已經將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升至國家高度,并且不斷給予各類支持,然而,在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以及研發費用投入上仍與美日德英相差甚遠。由于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跨越性較強,只要政策法律體系得當,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觀念強,通過技術引進、產業資源重組合并,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一定會在未來得到充足提升。
一、縮小核心技術差距,提高產品性能水平
只有核心技術實現創新發展,才能抓住產業競爭力提升的本源。為此,可以從主攻關鍵技術、健全人才培養與人力資源保障機制、堅持官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路線三個方面,縮小新能源汽車產業核心技術差距。
(一)主攻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
政府堅持實施新能源技術創新工程,重點支持骨干整車企業聯合開發小型純電動乘用車、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以及汽車節能技術研發和產品平臺。加強對汽車電路集成技術、驅動更新、電池續航性等重點技術開發,現階段尤其要重視規模產業化技術水平、整車匹配標準和生產工藝能力的提升。具體來看可分別從以下幾個領域主攻關鍵技術:在混合動力汽車領域,集中力量展開總成系統、專用發動機等關鍵技術攻關;在純電動汽車領域,重點開展集成化底盤技術、高效驅動引擎及電池續航等關鍵技術的專項攻關;在燃料電池領域,重點提高發動機使用年限、安全性、多條件適用性等關鍵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在驅動電機領域,強化驅動電機硅鋼片、關鍵傳感器、高性能絕緣材料等核心零部件技術研究。
(二)健全人才培養與人力資源保障機制
人才是縮小與國外核心技術差距的基礎,要健全人才培養與人力資源保障機制。在人才培養方面,不僅需要重視人才知識體系的多層次性培養,具體包含新能源汽車制造技術、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還要強化對技術與管理相融合的復合型人才的引進與培養,以便實現新能源汽車產業專業人才結構性平衡。在人力資源保障機制方面,既需要新能源車企為優秀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與生活環境,提供環境支撐;還要企業打破各類限制條件,建立多層次的人才選拔機制,實現人盡其才;更要企業管理者建立融洽的企業文化、良好的培訓計劃和激勵制度,對人才予以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其自主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提升。
(三)堅持政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發展路線
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產業應結合市場機制變革傳統、落后的管理體制,并且逐步建立一個官產學研為一體的研發格局,它是以政府為主辦方、企業為參加主體、以高校和研究所為依托、以市場為方向的體系。政府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強技術領域的研發,企業則要不斷提高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技術創新提供方向指導和資金支持,通過各地的產業聯盟,建立企業技術研發體系和政、產、學、研協同合作機制。改變以往技術研發中心與制造企業分離的狀況,推行R&D-;生產一體化模式,建立企業-研發中心、企業-高等院校之間的合作,將政產學研提升至戰略高度。要重視技術在生產中消化、在學習中吸收,在研究中改進提升,并將其融入政產學研技術發展路線當中,從而打造與市場相匹配的技術體系,縮小核心技術差距。
(四)提升宣傳推廣力度,加快培育消費市場
我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產業要實現由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需要提升宣傳與示范推廣力度,主動加強消費引導;完善相關設施,創造舒適的消費環境;積極培育市場,提升購買意愿。在示范推廣方面,增強示范推廣力度,不僅要改變新能源汽車推廣的數量,更要強調推廣的質量;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格局,消除地方保護主義,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引導民間資本有序進入,推動多種經濟成分競爭機制的形成。同時調整新能源汽車準入規則,避免不合理的政府規制。在消費引導方面,政府和企業應該協同合作進行消費理念和汽車產品的推廣宣傳。政府結合環境保護、能源危機對消費者進行宣傳教育,樹立低碳出行理念。同時企業依托各類車博會、車展、講座提高汽車性能、節能、安全等方面的宣傳力度,實現科學和理性的購買,推動國內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成熟度的提升。
二、強化戰略發展方向,優化政策法規體系
產業競爭力的提升與戰略方向、政策法規體系的支持密不可分。合適的產業戰略方向可以更快的提升競爭優勢;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有利于提升產業發展可預期的穩定性。
(一)明確產業培育與發展方向
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存在著戰略發展方向不明確的狀況,為此可以借鑒日本“下一代汽車”普及的先進經驗。在發展混合動力車型時突出其市場應用,在發展純電動車型時強調產業化技術重點,并且繼續攻關燃料電池關鍵技術。特別是對于我國既存在核心技術又擁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品——混合動力客車,應加大示范推廣力度。具體說來,可以將產業培育與發展方向進行以下描述:一是加速推進混合動力車型制造的產業化,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作為未來短期發展方向;二是以純電動車型產業化技術和市場化應用作為中期培育重點;三是重點攻關和儲備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技術,由于尚處于開發階段可將其作為長期市場培育重心。
(二)優化政策法規體系
在補貼政策方面,優化補貼激勵政策,提升產業推動力。改變原來普惠制、廣覆蓋的購買補貼制度;強化對政策體系的系統性分析,提升各級政府對新能源汽車扶持政策的連續性和各項補貼政策的穩定性,對于一些試點推廣工作、補貼政策可以適度延長期限;對于補貼額度則可以根據規模狀況、技術層次相應進行調整。在法規方面,落實油耗法規,提升產業促動力。盡快啟動2020年油耗法規專家研討咨詢程序,明確各類汽車油耗和排放標準方面的法規,以促進企業依據市場需求選擇合適的生產技術路線。同時,建立基于油耗標準的財稅獎懲機制,對符合現行國家油耗標準的新能源汽車給予購買稅和停車稅優惠;對于不符合現行油耗規定的汽車產品,提高購買稅、停車稅或增加罰款。
【參考文獻】
[1] 齊結斌.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競爭力研究[J].科技與經濟,2013,(03):106-110.
[2]鐘志華,萬鑫銘.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培育與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