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清
【摘 要】我國人口老齡化正在加快,人口紅利優勢正在減弱,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大勢所趨。要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提升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為我國被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動力。
【關鍵詞】中等收入陷阱;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
一、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遇到兩方面的困難:一方面,由于工資收入水平上升了,無法同低收入國家的廉價勞動力競爭;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優勢產業的先進技術,無法同發達高收入國家競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更多地是在利用開放的紅利即依靠傳統的低成本的比較優勢在國際社會上形成競爭力。然而,當今的世界經濟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中國的人口紅利、勞動力成本等比較優勢正在逐步消失,新的比較優勢還沒有形成。我國傳統的技術創新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發展要求。
二、為什么發展中國家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發展中國家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人口紅利”即將消失,勞動力新增供給趨于枯竭。勞動力供給的增速趕不上需求擴張的速度,必然會為價格的調整。勞動力存量結構發生變化,因為發展中國家大都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農村年齡偏大的人群負擔著贍養老人、撫養兒童的責任,即使打工收入提高,也很難向城市轉移形成新增供給,新生代農民不愿意回到農村,但擇業觀、福利訴求又具有與老一輩完全不同的特點,低端勞動力供給減少。不容忽視的是,這種供給的變化是受自然環境規律、社會風俗文化等方面綜合因素決定的,很難通過市場價格上漲來調節。因此,一旦勞動力價格進入上升期,可能會形成漲價的預期,但在一段時間內是不受控的,同時可能會導致通貨膨脹。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一直是發育不健全的,國內的富人盡管擁有較多的財富,但從來都是把不動產的持有視為首要目標,加上,他們歷來在傳統制造業和礦業開采業方面的優勢,滿足這方面的暴力現象,二不愿意冒高風險從事研發工作。這樣,現有的不完善資本市場始終成長不起來。在經濟繁榮階段,徒然增加資產泡沫,在經濟衰落階段,則又匆匆撤離資本市場,造成資本主義市場無聲無息,不起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因于發展中國家一直缺乏有戰略眼光,有志于振興民族經濟的企業家。
三、中國應該如何規避“中等收入陷阱”
(一)由強調經濟增長速度轉向重視經濟結構調整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已經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在世界的崛起、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文化生活的豐富等的改變和成就無不得益于GDP的高速增長。但是,由于我國GDP的高速增長是政府的經濟發展目標,因此,在中國的政治管理體制下,GDP增長速度為了考核地方政府政績的一個重要指標。為了我追求GDP的增速,地方政府盲目擴大投資、實施過度開發造成資源的浪費和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在內有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軌道上,所謂的GDP就稚嫩靠重復建設來維持,這樣就形成了重復性的產能過剩與結構扭曲。這些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掩蓋了經濟與社會的不協調、經濟與環境的非有效協同、發展速度與經濟效率的非有機統一。這種經濟增長的路徑,忽視了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的結構性問題凸顯出來,成為中國經濟運行與發展的主要矛盾。因此,經濟發展目標必須轉向結構調整上來,強調促進社會經濟結構及結構內部系統的協調演進。
(二)由粗放型向制約型增長方式的轉變
從經濟發展戰略、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目標之間的關系來看,經濟發展所要解決的問題是選擇何種增長方式以實現經濟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的核心是轉變經濟的增長方式。以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為目標,以要素和投資為經濟增長驅動力,必然導致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非可持續的,帶來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費、經濟失衡的后果。經濟體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結構性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結構調整與升級不僅需要進一步晚上說市場的競爭機制,更重要的是實現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集約型增長方式是建立在以制度和技術創新為經濟增長驅動力基礎之上的。由此可見,制度和技術創新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
(三)完善教育制度,推動政府職能基本公共服務轉變
眾所周知,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知識和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造成農村和城鎮貧困家庭低收入的最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育程度較低。教育是一國財富增長之源,是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途徑。提高教育的普及率、提高國民的教育水平、保證國民具有同等的接受教育機會,尤其是農村人口和城市貧困人口等,是提高人力素質的重要保障。
如何縮小城鄉、地區、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如何實現城鄉居民在養老保險、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入學、擇業等政策差異,這些問題的主要解決方式就是政府職能要轉向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水平上來。因此,政府應該加強:首先,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能力,形成和合理的公關投入和政治機制;其次,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核心內容;第三,建立和健全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險體系,提升城鄉居民的覆蓋水平。
(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立完善國家創新體系
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制度創新為技術創新提供了空間、保障和支持。“中等收入陷阱”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中等收入國家創新能力不足,經濟發展動力不足。落入“陷阱”之中。因此,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實現經濟增長由投資、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通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特的核心技術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新產品的價值的過程。自主創新是綜合國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是一國持久競爭力的基礎,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任務。
四、結語
在不同降級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不同的。一個低收入階段和中低收入夾斷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在進入高收入階段以后,如果不能適應轉換經濟增長動力機制,就會面臨著唄“中等收入陷阱”鎖定的風險。制度和原創性技術進步是中等收入國家可持續增長的關鍵要素,發展中國家要想規避“中等收入陷阱”,必須改善政府治理,鼓勵創新。
【參考文獻】
[1]蔡昉.中國經濟管理面臨的轉折及其發展和改革的挑戰[J].中國社會科學,2007(03):4-12+203.
[2]劉偉.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在于轉變發展方式[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1(01):4-11.
[3]孫立平.“中等收入陷阱”還是“轉型陷阱”?[J].開放時代,2012(03):125-145.
[4]蔡昉.“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論、經驗與針對性[J].經濟學動態,2011(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