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舉世矚目,但伴隨著經濟發展,人口紅利的衰減、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機、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等一系列問題不斷出現,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發展的“新常態”。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將“發展壯大新動能”和“加快制造強國建設”列為供給側改革任務前兩位,加快制造業升級,培育經濟新動能。在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正不斷推動著我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中國經濟;供給側改革;方略
一、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意義
如今,中國經濟的發展進入了攻堅期,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取決于經濟中需求和供給的相對平衡。凱恩斯學派強調通過需求管理來調節經濟周期,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時通過加大政府公共支出來保持經濟的穩定;古典學派和供給學派強調供給一方的作用,強調通過財政貨幣政策激勵生產企業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強調依靠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升來提高國民經濟的供給能力。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中央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1]。
二、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
(一)我國目前經濟存在的供需問題
我國目前經濟存在著嚴重的供需問題,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在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鐵礦石、有色金屬等產業都存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導致產業利潤不斷下降,經濟不斷的虧損。中國供需關系的結構性失衡,使需求得不到滿足。產品過剩卻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導致經濟增長的遲緩發展。在經濟發展中的巨大的房產泡沫,導致了房產庫存過大,人民卻住不進去。使得供給與需求一直處于了平衡的狀態,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很不利的發展。
(二)我國目前經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
(1)產業結構
我國目前經濟產業結構出現了一定的問題,首先,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嚴重扭曲,大量勞動力滯留在農業中。我國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和就業結構嚴重錯位。用產值結構衡量,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已經降到15%左右,達到了完成工業化的標準。但是,第一產業就業占全社會就業總數的比重還在50%以上,遠未達到基本上完成工業化時的就業結構要求,即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就業總數的比重應該降到20%以下。其次,服務業發展滯后,我國的服務業發展落后于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最后,產業結構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較大壓力。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我國工業化所面臨的國土、資源、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等問題,都給我國的產業結構發展帶來了更大的問題[2]。
(2)區域結構
我國目前經濟區域結構在發展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問題,東西部無論是經濟還是人口,都呈現明顯的差異。東部經濟發展,交通便利,人口眾多,不斷創造整更多的生產產值,但是在我國的西部地區,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經濟發展落后。這些東西部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基于供給側改革,通過優化配置,解決不同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越來越關鍵。
(3)分配結構
在分配上,我國收入差距過大,嚴重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高收入人群中偷稅漏稅,貧富懸殊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低收入人群和弱勢群體的溫飽問題與社保等受到制度障礙;資產收益的稅收規范管理問題等都比較嚴重。分配結構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所以要全力解決分配不均的問題,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的發展。
三、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方略
(一)保持宏觀經濟穩定
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方略中,最重要的是保持經濟的平穩發展,就要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通過政策的調整努力平衡穩增長、調結構、去杠桿、抑泡沫和防風險之間的關系,在應對經濟下行壓力、金融市場波動、高杠桿帶來的金融風險、資產價格泡沫等重大問題上發揮了關鍵作用。當前我國的宏觀調控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只有不斷的利用國家宏觀調控,才能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要不斷的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為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等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
(二)調整產業結構
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方略中,要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要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比例,提高服務業的發展水平,讓第三產業的發展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的推動力。要大力發展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等第三產業,不斷的調整產業經濟結構,不斷加快經濟發展,提高國民經濟素質和綜合國力不斷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基礎上更好的推進供給側改革方略[3]。
(三)釋放生產消費活力和內部增長潛能
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方略中,針對目前出現的供需失衡的問題,要充分的激發市場活力,減少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政府要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要清理優化行政審批事項,讓政府的工作更加有效,另外還要加強權責清單編制,以及全面清理行政權力。要依法公開,推進行政審批規范化建設,不斷優化結構,進一步落實“兩集中兩到位”。通過資源整合,窗口調整,對要求擴容增員的窗口大開綠燈,增強窗口的“一站式”服務能力。通過政府的簡政放權,更企業更大的生存空間,有利于企業內部生產活力的激發。不斷的創造出更高質量的產品,來拉動內需的增長。
(四)更加關注民生
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方略中,必須要解決就業問題,就業乃民生之本,就業問題的解決嚴重影響著中國經濟的前進方向。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就業政策,積極的扶持企業和大學生的就業工作。通過各種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為社會發展貢獻更多的就業崗位。另外,還要保障好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務,為結構性改革創造好穩定良好的社會環境。
(五)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方略中,必須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只有把握住創新發展,發展更多的中國自主研發品牌和科技,才能使中國經濟的發展走的更遠。必須加快創新發展,進一步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產品的質量,孕育新的經濟增長極[4]。
四、總結
總書記指出,供給側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方略就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等供給側措施的實施,推動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斷走向更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馮煥強.供給側的問題對經濟結構改革的現實意義[J].中國商論.2016(Z1).
[2]何江旭.“供給側改革”助推中國經濟轉型的研究分析[J].新經濟.2016(03).
[3]李智,原錦鳳.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方略[J].價格理論與實踐. 2015(12).
[4]賈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領[J].中國金融.2016(01).
[5]葉雙瑜.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點思考[J].發展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