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泉
【摘 要】拖欠農民工工資是一個久禁不止的社會問題,由于我國勞動報酬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公力救濟在維護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益時顯得捉襟見肘。本文通過對農民工勞動報酬請求權公力救濟存在的固有障礙進行簡要分析,梳理農民工勞動報酬請求權私力救濟的可行性路徑,闡明農民工利用私力救濟手段維護自身勞動報酬請求權的合法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私力救濟;農民工;勞動報酬權
一、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的內涵
(一)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的概念界定
目前我國學界尚未有界定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的相關專著。筆者在中國知網上檢索“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獲取相關主題的學位論文7篇和學術期刊19篇,其中學者們對于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的內涵與一般勞動報酬權并無特別之處。對于一般勞動報酬權的界定,理論界存在不同觀點,如鄭尚元教授認為:“勞動報酬權,是指勞動者在產業雇傭勞動過程中付出了勞動,就享有從用人單位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盵1]常凱教授認為:“勞動報酬權又稱勞動分配權或勞動工資權,勞動者在勞動關系中享有的基本的和核心的權利。”[2]王全興教授認為:“工資權是與勞動者的勞動給付義務相對應的一項權利,正因為勞動者有工資權,勞動才得以成為勞動者的謀生手段。”[3]
綜合考察以上不同學者對于勞動報酬權的理解,筆者認為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的概念可以界定為:農民工勞動報酬權,是指農民工在勞動服務過程中付出了勞動力價值,向接受農民工勞動服務的一方讓渡了勞動力支配權,就取得向相對一方索要約定的或法定的報酬的權利。
(二)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的性質
通說認為,農民工勞動報酬權屬于個體勞動權。個體勞動權是指由勞動者個別享有并由個人自主行使的權利,其主要目標是維護勞動者個人的權利和自由。我國憲法規定,個體勞動權是公民的一項重要的憲法性權利。
農民工勞動報酬權還具有私權性質,體現為:農民工與接受勞動服務的一方處于平等的法律地位,農民工作為勞務提供者與接受勞務的一方建立的勞動法律關系是雙方意思自治的結果。在勞動法律關系建立后,農民工向接受勞務的一方履行約定的或法定的勞動義務,并擁有一定的權利,如勞動報酬請求權。接受勞務的一方則有支配農民工勞動力的權利,在農民工履行完勞動義務時,應當向農民工支付一定的勞動報酬。所以,農民工勞動報酬權反映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具備一般民事權利的基本特征,因此,農民工勞動報酬權具有私權性質。
二、農民工私力維護勞動報酬權的成因分析
(一)公力救濟維護勞動報酬權存在固有弊端
1.救濟程序繁瑣
農民工通過公力救濟維護勞動報酬權,雖然是最權威公正的方式,但權威公正的背后是嚴格的司法程序和特定的訴訟期間。例如,我國勞動法對于包括勞動報酬請求權在內的相關勞動糾紛的解決規定了仲裁前置程序。我國民事訴訟法也規定了民事案件的審理期限和申請執行的期間。這為欠缺法律知識的農民工通過公力方式保護自身勞動報酬權增加了訴訟難度和時間成本。
2.公力維權成本高
農民工作為廉價的勞動力,從事著最辛苦的工作卻拿著較低的工資報酬,并且這較低的工資報酬多數情況下是家庭唯一的經濟來源和生存物質基礎,所以,在農民工心里金錢就是他們的生命線。而如果農民工試圖通過公力的方式救濟勞動報酬請求權,就需要承擔從立案到執行不同階段的各種訴訟費用。因此,這就使得農民工在面對較高的訴訟成本時,不得不選擇放棄公力救濟。
3.勞動監察部門救濟力量薄弱
近年來,農民工欠薪問題逐漸得到了重視,各地政府紛紛建立了勞動監察部門來保障農民工的各項權益。但在現實中,一是勞動監察部門不像司法部門那樣具有完善的執法優勢,勞動監督執法質量不高;二是勞動監察部門在執法過程中不能充分考慮農民工處于弱勢地位這一特殊情況,在解決農民工欠薪問題時,對具體的執法工作也停留在表面問題的解決,勞動監督執法效率不高。
(二)農民工公力維權意識缺乏
1.農民工自身法律知識匱乏
農民工的學歷水平較低,理解法律知識的能力有限,缺乏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法治觀念淡薄。重要的是農民工勞動工作時間較長、勞動強度較大,接觸法律知識的方式和機會較少,導致他們在客觀上缺少學習的時間和條件,主觀上缺乏主動學習法律知識的意識和動力。
2.農民工對公力救濟的信任不足
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工在其合法權益遭受侵犯時寧愿選擇忍氣吞聲或者通過自力的方式維權,而不去尋求公力救濟,更多的是對公力救濟的信任不足。原因在于:一是,農民工受傳統弱者地位心理的影響,畏懼公力救濟部門“官官相護”,認為法律是有錢人的“保護傘”,欠缺對法律的民本宗旨的正確理解;二是,農民工在過往尋求公力救濟的經歷中,少數公力機關“踢皮球”式的執法使他們喪失了對公力救濟的信任,當自身權益再次遭受侵害時,不再通過公力救濟的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三、農民工私力維護勞動報酬權的可行性方式
(一)日常的抗爭——“弱者的武器”
日常的抗爭,是指農民工在其勞動報酬請求權遭受侵害時,可以選擇最普遍的方法:偷懶、開小差、遲到早退、消極怠工等延誤工期或降低生產效率的其他方法,這些被稱為“弱者的武器”。通常情況下,作為接受勞動服務的一方在因農民工索要勞動報酬發生日常抗爭行為,導致工期延誤或生產效率降低時,會做出一定的退讓,出于安撫農民工的目的滿足農民工對于勞動報酬的訴求。
(二)借助大眾媒體和網絡
借助大眾媒體和互聯網表達自己的訴求,是維護自身權利的重要手段,其特點在于通過輿論向權利侵害者施加壓力,逼迫其就范。拖欠農民工工資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一直飽受民眾關注,欠薪者“人人得而誅之”。所以,農民工借助大眾媒體和互聯網平臺維護自己的勞動報酬請求權也是一種有效、便利的私力救濟手段。
(三)特殊情況下行使留置權
所謂農民工在特殊情況下行使留置權,是指在建筑行業從事勞動工作的農民工因建筑公司破產或公司老板“跑路”等導致勞動報酬請求權得不到保障,進而對其管理控制下的建筑機械設備和建材原料行使留置權。在農民工的勞動報酬長時間得不到兌現的情況下,就可以實現該種留置權,即對其控制管理下的建筑機械設備或建材原料進行變賣,折抵勞動報酬。這種特殊的留置權,實踐中通常是由勞動報酬權同樣得不到保障的所有農民工集體行使的,而且這種留置權具有優先權的性質。
四、結語
當前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農民工勞動報酬權保障制度,應當允許農民工在其勞動報酬權得不到公力救濟的有效保護時,通過合法的私力救濟方式維護其勞動報酬權。鑒于我國農民工非理性維權的現象時有發生,筆者認為允許農民工通過私力救濟的方式維護自身權益,關鍵在于厘清農民工私力救濟的邊界,力爭農民工私力救濟維權的制度化,不讓農民工在尋求公力救濟無果時,手握私力救濟的武器卻沒有足夠的維權依據和信心。
【參考文獻】
[1]鄭尚元.勞動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68.
[2]常凱.勞權論——當代中國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研究[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163.
[3]王全興.勞動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