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康
【摘 要】信賴保護原則是我國行政法上的一項基本原則,其適用要遵循嚴格的條件。信賴保護原則維護法的安定性的同時,亦保護行政相對人與行政相關人的權益。堅持信賴保護原則,有利于促進依法行政和提高行政機關的公信力。
【關鍵詞】信賴保護原則;信賴利益
一、信賴保護原則概述
信賴保護原則是行政法上的一項重要原則,對于促進行政法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信賴保護原則的概念
李春燕將信賴保護原則解釋為:“信賴保護是指行政相對人對行政管理過程中的行政機關所作出的行政行為形成了一種合理的信賴,再加上這種信賴的確是值得保護的,行政主體就不得變動行政行為,即使要變動某些行政行為,也要給予行政相對人一些合理補償。”[1]張樹義則認為:“信賴保護是指當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及其管理活動已經產生信賴利益,并且這種信賴利益因其具有正當性而應得到保護時,行政機關不得隨意變更這種行為,如果變更必須補償相對方的信賴利益損失。[2]可見信賴保護原則側重保護行政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因信賴行政行為而造成的合法權益的損失,行政機關應給予合理的補償。
(二)信賴保護原則的意義
信賴保護原則的確立在行政法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它不僅可以用來規制行政權,也可規制司法權。[3]
1.建設誠信政府的現實需要
行政行為一旦做出,就需行政相對人去實際遵行,而不得尋找任何借口拖延或違背,從而避免公共利益的損失。如果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做出的行政行為有疑問,若無中止執行的法定條件,亦須遵行該行政行,此乃行政效率之要求。
2.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要求
行政行為一經作出,或多或少會影響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公民一般會選擇相信行政主體所作出的行政行為,這表明其對政府的信任。基于公民對行政主體所作出的行政行為所產生的合理信賴,若公民因此種信賴而導致其利益損失,則應由代表國家的政府予以補償。
3.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的目的就是為了發揮法律的效用,使法律對社會產生良好的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就需要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具備穩定性和可預測性,讓公民作出合理的預測與正確的判斷,進而增進政府與公民間的信任,以提高行政效率。
二、信賴保護原則的適用條件
信賴保護原則盡管重要,為防止信賴保護原則被濫用,造成公民和社會利益的重大損失,對其適用條件須從嚴限制。
(一)行政行為已作出
行政主體一般通過行政行為實現對社會的管理,通過此客觀外在的表現與相對人純屬主觀的愿望或期待劃清界線,并且透過此種客觀具體的表現以證實相對人確實存在對行政行為內在的信賴。[4]一般而言,授益性行政行為方涉及信賴保護的問題,因其賦予行政相對人某些權益。當行政相對人的權益賴以存在的行政行為被撤銷、變更、廢止時,其信賴利益便會遭受損失。授益性行政行為主要分兩種,一為違反法律法規的授益性行政行為,一為正當的授益性行政行為,前者適用信賴保護原則要求行政相對人對行政行為的違法必須沒有任何過錯。
(二)存在信賴的基礎
信賴基礎的存在是適用信賴保護原則必不可少的條件,如果缺乏信賴基礎,就無法適用該原則。一般來說,信賴保護原則之基礎是行政行為,即行政主體已經實施生效的授益性行政行為,且須能夠為相對人知道,如此才能使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實施的行政行為產生可能的信賴。行政相對人基于行政主體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行為而產生信賴的意思表示,此信賴意思表示貫穿于行政權力運行的過程之中,即信賴基礎存在于行政行為。[5]
(三)值得保護的信賴利益
值得保護的信賴必須是正當信賴。所謂正當是指私人對行政機關的行為或其創造的法律狀態沒有產生懷疑,同時對信賴基礎的成立為善意且無過失,如果信賴的成立是因可歸責于私人的事由所導致,則此信賴不受保護。[6]行政法上主要分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二者有不同的要求,并可以共存,但二者之間亦存在著矛盾,信賴保護原則就是平衡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產物,若為保護個人利益而損害公共利益,則與制定法律的初衷相背。一般認為,當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沖突時,強調犧牲個人利益以保全公共利益,強調公共利益優于個人利益。但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并非對立,相反,公共利益是個人利益的集合。[7]公共利益損失的同時也會損害個人利益,這就是保護公共利益的價值所在,也是撤銷、變更或廢止不利于公共利益的行政行為的原因所在。
三、信賴保護原則在實踐中的運用
在我國行政法上,信賴保護原則愈加重要,它不僅影響著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更影響著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一)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給付中的適用
一般認為,行政給付是一種授益性行政行為,它有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為了保障行政給付的穩定性,行政主體就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遵循誠信原則,不得采取欺詐、脅迫或者其他虛假意思表示的方式,使行政相對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行政給付適用信賴保護原則有著以下理由,首先,行政給付對于受益人來說是非常重要。尤其在行政救助中,行政給付能給受益人帶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其次,行政給付調整了不同主體的利益關系,行政給付是對弱勢群體的物質生活的一種幫助。
(二)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指導中的適用
行政指導就是行政機關為實現一定行政目的而采取的符合法律精神、規則或政策的指導等行為。行政指導運用到行政法的很多方面,適用范圍比較廣。如果造成了相對人的利益損失,則保護方式有兩種,即存續保護和財產保護。首先,前者保護的是相對人的利益,即只要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對相對人有利,就要維護相對人所信賴的法律狀態,使其免受不必要的利益損失。其次,財產保護主要是堅持公益優先原則,打破原有的法律狀態,而對相對人因信賴行政行為而遭受的損失給予財產上的補償,主要是進行經濟補償。最后,如果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指導具有誤導性,造成了民眾的損失,即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指導是錯誤的,有權機關就可以此為由撤銷該行政指導,使其不被實施。行政指導不適用或具有錯誤性,相對人因此所遭受的利益損失,行政機關要對該損失進行合理補償。
(三)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許可中的適用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八條第一款和第二款可以看出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許可中的具體應用,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到法律的保護,為法律明確規定,行政機關不得隨意改變已經發生了法律效力的行政許可。本質上講,行政許可是一種授益性行政行為,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帶來了某些利益。行政許可是行政機關依法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凡有效成立的具體行政行為,均具有不可變更力,非經依法不得擅自變更或者撤回。
【參考文獻】
[1]李春燕.行政信賴保護原則研究[J].行政法學研究,2001(3).
[2]張樹義.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6.
[3]王吉生.在我國行政訴訟中確立信賴保護原則的思考[J].行政論壇,2005(6).
[4]李壘.論行政法上的信賴保護原則[J].西部法學評論,2012(4).
[5]蘇麗娜,姜菲.淺析信賴保護原則[J].法制與經濟, 2012(11).
[6]李洪雷.論行政法上的信賴保護原則[J].公法研究,2006(00).
[7]李嫻,徐銘鴻,淺論當代行政法之信賴保護原則[J].法制與社會,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