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了新時代,這也表明我國的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是有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就對我國各個領域的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水土保持工作作為我國一項重點環境保護工程,也應該適當轉變以往的治理方式,以滿足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新要求。對此,本文重點探討了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對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水土保持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含義
經濟發展方式,顧名思義,就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則是指將經濟發展由傳統的發展模式發展為現代化發展模式,如技術密集型、消費驅動型等。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不僅要強調“數量”,更要注重“質量”,既要轉變方式,又要調整結構。
二、水土保持工作所影射的精準扶貧政策
所謂的精準扶貧,是與傳統的粗放扶貧向對應的,它是指根據不同貧困地區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按照不同的標準,運用科學的手段方法對扶貧對象進行脫貧,其脫貧核心在“精準”?,F階段,精準扶貧具體包括以下四項基本內容: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精準考核。其基本方略是“六個精準”,具體為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我國水土流失現象最為嚴重的地區大多都在偏遠的山區,做好這些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保護其生產生活所依賴的自然環境,也是實踐精準扶貧政策的具體體現。
三、傳統經濟發展方式造成的水土流失
(一)農村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
我國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區域大多都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人們的亂砍亂伐,使得地表植被遭到大面積破壞,一些地區的水土流失情況十分嚴峻,其中我國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情況是世界之最,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與傳統的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有著直接的聯系。農村地區資源較為貧乏,經濟發展較為困難。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人們開始大量的開墾草原、進行大規模的放牧等,以獲取過的當地的經濟的發展,但是這些方式雖然給人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從長期來看,它大大破壞了地表植被,使得草原、森林不斷出現退化、沙化現象,水土流失現象日益加重[1]。除此之外,廣大的農村地區在生產經營方式方面仍然較為落后,粗放型的生產方式使得土壤結構遭到嚴重破壞,這些都會進一步加重水土流失,同時反過來也抑制了農村的經濟發展。
(二)工礦和城鎮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經濟發展十分落后,只有通過進行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才能較快的獲得經濟發展。進行工業生產需要開發建設許多大型工廠,而工廠選址大多都位于人煙稀少的郊區,這必然會使地表植被遭到大規模的破壞。同時,在進行工業生產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渣等污染性廢棄物,這些廢棄物直接排放與河溝,若遇暴雨則會破壞周邊的土壤結構,極易引發水土流失。除此之外,建國初期,由于礦產資源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國的采礦事業發展迅速[2]。工人開始大規模的開采礦山,礦層不斷被采空,地下土壤結構和巖石結構遭到巨大的破壞,使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現象不斷發生,這些都加重了我國的水土流失。
四、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對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
(一)利用投資多元化推進經濟發展外需拉動型向內需主導型方向發展
近年來,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不斷發展和深入,廣大人民群眾開始不斷加入到改善自然環境的社會組織和公益事業中來,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助力我國的環保事業。對于我國的水土流失狀況,有關部門必須要實行嚴格的水土檢測和管理,同時還應該啟動與水土保持有關的大型環保活動,提高公眾的水土保持意識,形成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綜合治理格局,這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從外需拉動型向內需主導型方向發展。
(二)利用綜合治理推進經濟發展從對外投資型向內需投資性方向發展
過去,我國的水土保持工作都比較單一,沒有對影響水土流失的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和衡量,水土保持效果不明顯。要想真正做好水土保持,必須要對其進行綜合治理,其治理原則是在流域的自然、社會特征以及生物種群的特點的基礎上,根據經濟的發展狀況,網狀式的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并逐漸遞增,在小區域內實行小型提水保土工程措施,并配合一定的生物措施,來不斷改進農業生產技術,使農業生產與水土保持齊頭并進,實現對流域的全方位綜合治理,這既能有效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有能夠推進經濟發展從對外投資型向內需投資性方向發展[3]。
(三)利用生態自我修復推進經濟發展從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方向發展
生態環境都有自我修復的功能,之所以人們在亂砍亂伐后會造成水土流失,很大的原因就是沒有給生態環境自我修復的時間。對此,應該通過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等方式來恢復地表植被,增加植被覆蓋率,最大程度上降低水土流失狀況,進而改善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推進經濟發展從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方向發展?,F階段,我國許多省市開始事項封山禁牧措施,對森林和草原的植被提供自我修復時間,這既遏制了水土流失,也大大提高了森林和草地的生產力,使生產朝著更加良性的發展方向邁進。
(四)利用新型水土保持技術推進經濟發展從粗放型向集約型方向發展
在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先進的水土保持技術來對土壤以及與水土流失有關的農業、工業生產進行進一步的改造,將經濟發展逐漸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高產出方向轉變,從而對產業結構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和升級,實現農、林、牧、副、漁協調發展。除此之外,還應對天然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進行開發和應用。以上這些措施不僅能夠有效減少農工業生產所帶來的廢棄物,降低對土壤的破壞,減少水土流失現象,更能推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從粗放型向集約型方向轉變[4]。新型水土保持技術主要包括工程技術、生物技術、農業耕作技術等,這些技術都會大大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提高植被覆蓋率。
五、結語
習近平主席多次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以環境作為代價,要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到每一個社會發展項目當中。我國的水土流失現象依然十分嚴峻,因此水土保持工作必須要做到位,必須要與經濟發展方式相協調,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展,劉五愛,高照良,常遠遠.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探討[J].陜西林業科技,2017(03):64-70.
[2]劉國彬,王兵,衛偉,蔡進軍,陳云明,畢華興,劉廣全,魏安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及示范[J].生態學報,2016,36(22):7074-7077.
[3]張利超,王輝文,謝頌華.江西省水土流失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6,23(01):356-359.
[4]黨維勤.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對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J].中國水利,2010(1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