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力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的不斷發展,對土地的需求量也逐漸的增大,其中城市中廢舊的工業企業搬遷后的土地再開發利用就顯得十分重要,我們將工業廢棄后的污染場地進行修復,為緩解城市的發展用地需要,合理的進行開發再利用,有效的改善了城市的面貌,也保障了居民居住環境的健康。但是我國的污染場地修復和環境監管制度還不健全,需要我們進一步對其修復過程和監管管理工作進行研究探討。
【關鍵詞】污染場地修復;環境監管
隨著我國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中相關產業的轉移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在經濟轉型的帶動下逐漸實施,相關政策的落實后,一些在城市中具有污染的企業相繼向外進行遷移,這就造成了遷移后的企業工廠變成了廢棄場地,對周圍的環境和居民身體健康產生風險和隱患,影響城市的整體形象,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地方的經濟建設造成阻礙,想要有效地開發再利用污染廢棄場地,就要對這些地點進行實地的分析和考察,進行風險評估和制定修復方案,污染廢棄場地的開發再利用有效地對城市發展急需土地的問題進行解決。
一、污染場地的產生及風險
污染場地一般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從事有毒有害物質的存放、使用、存儲等場所,能夠對有毒有害物質進行處理和處置的場所,還有對有毒有害物質進行運輸和發生突發事故的場所,這些場所的特點就是對所在地的土地或者地下水造成了污染。污染場地的環境包括的范圍比較廣,主要有場地的內部環境和周圍環境,場地內部環境主要包括土壤和地下水、廠房的墻體和設備,周圍環境包括周圍的土壤、地表水、空氣和居民住地等。
二、我國污染場地修復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的污染場地修復和環境監管面臨著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場地信息不清楚、政策法律法規不明確、責任主體不清楚、修復資金與裝備技術比較缺乏,缺少專業的隊伍和專業人才,修復行業文化建設比較薄弱。
(一)場地信息問題
我國目前的污染場地具體數據和資料不是很健全,我國針對土地污染問題已經展開了很多的調查與研究工作,但是往往因為資金和時間的雙重限制,能夠進行調查的工業企業污染場地數量比較有限,需要的相關數據和資料比較缺失,不能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工業企業污染場地的狀況,污染場地相關檔案的建立比較困難,空間分布制圖比較復雜。想要對污染場地進行修復,還要提前進行相關計劃、分步驟對污染場地進行調查,將污染場地的具體參數比如數量、種類、程度和環境風險等一定要記錄在案。
(二)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問題
隨著土地污染的越來越嚴重,我國也逐漸的開始重視污染場地的修復和監管工作,但是目前為止我國還是缺乏對污染場地的修復和管理整治有關的法律和法規,修復和監管工作開展的不順利,監管工作沒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污染場地的開發修復工作也缺少相關部門管理;污染場地的治理和修復工作責任主體不夠明確,相關工作就不能順利落實;沒有專業的針對污染場地進行環境質量評價、風險評估和修復標準的規章制度,相關法律和法規中也沒有明確規定相關標準。
(三)污染場地環境修復技術與裝備問題
我國目前在環境技術領域中,重點的研究對象就是土壤的污染修復技術,該技術提出在“十五”初期,我們在“十五”期間才逐漸的研究和開發對污染場地進行土壤和地下水資源的修復技術和環境監管工作。經過幾年的研究,我們在對污染場地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復工作中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使用的技術比較粗糙,在污染場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復技術、設備和規模上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國急需國外的先進修復技術和設備,經過我們的研究和改進,研制成符合我國國情的新技術和新設備,還缺少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對我國污染場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復工作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制約。
(四)污染場地治理修復資金機制問題
我國針對污染場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復和監管工作的資金管理機制不健全,研究資金得不到有效保障。資金的落實到底是由政府部門撥款,還是由責任主體進行支付,還是可以公開招標實現商業運營的模式,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都在進行研究和討論之中。我國雖然一些比較大的城市已經率先開展了污染場地的土壤和地下水修復和監管工作,資金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但是往往后續的資金落實不到位,資金缺乏可持續性。
三、我國污染場地環境管理借鑒
國外的一些發達國家進入工業時代比較早,在后工業時代面臨的污染場地問題也比我國時間上要早,已經研究和制定出專門的法律和法規進行污染場地的修復和監管,規章制度比較成熟。目前國外的發達國家中,對污染場地修復和環境監管工作相當的重視,絕對支持對污染場地的修復和環境監管工作,資金的來源上,也有專門的程序進行責任方的明確,根據日后土地的用途進行相應的土地修復工作,現在國外的發達國家正在對污染場地的相關參數,進行數據庫系統的建立,實現電腦監管,根據污染場地的實際情況給出相應的修復計劃和方案,將相關信息輸入到數據庫中,實施管理。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關于符合我國國情的相關污染場地環境管理制度,主要表現在幾下幾個方面:
(一)明確的政策法規作為指導
一定要將污染場地的環境監管工作納入國家的法律法規中,有法可循,有法可依,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分工要明確、責任要清楚,各個部門之間的責任與義務一定要明確,才能保證環境監管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基于風險和土地用途的修復目標
對污染土壤實現全面修復的話成本比較高,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針對污染場地日后的不同用途,距離市區的遠近程度,制定出不同的評估報告和修復標準。這種情況下就能大量節約修復污染土壤的成本,提高修復效率。
(三)可持續的場地修復資金籌集機制
污染場地的責任主體一定要明確,實現污染者付款、受益者分擔、所有者補償的制度,采用多種渠道進行資金的籌集,也可以采取第三方承包機制,利用信貸政策、政府資金和民營資本家等籌集污染場地修復專用資金,保障資金的充足,能夠有效的促進污染場地的修復和環境監管工作。
四、結語
我國人口數量眾多,土地資源相對比較缺乏,最近幾年中土地污染問題日益加劇,怎樣對已經污染的廢棄場地進行修復和環境進行監管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臧文超,張俊麗,溫雪峰,王芳. 我國工業場地污染防治路線圖探討[J]. 環境保護,2015,43(06):39-41.
[2]宋昕,林娜,殷鵬華. 中國污染場地修復現狀及產業前景分析[J]. 土壤,2015,47(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