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陽
【摘 要】因為水產養殖中會獲得許多有益身體健康的蛋白質,近年來,水產養殖產業受到廣泛的關注。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養殖戶急于求成的錯誤行為,導致污染了水產養殖環境。在這種水產養殖環境被污染的情況下,不僅降低水產養殖物的品質,還會阻礙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本文就水產養殖環境的污染現狀和相應的控制對策作出詳細的闡述,希望提供有效的可持續發展措施。
【關鍵詞】水產養殖;環境;影響;可持續
水產養殖環境污染主要有兩部分組成,一是客觀原因導致的,主要是大型工廠的污染排放以及生活污染造成的;二是由于養殖過程中投放的肥料引起的,也有可能是養殖戶太注重養殖產量,不在意養殖過程中的錯誤行為。
一、水產養殖環境污染的現狀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當代水產養殖實行越來越集中化的生產模式,在喂養過程中,使用較多的飼料,剩余的物質中的化學成分就會增加水環境的負擔,最終導致水環境的富營養化現象、病害現象。避免病害現象對生物產量的影響,在生態環境就會投放大量的化學藥品進行防治,在一定程度上又間接的污染環境。
(一)水產養殖存在的問題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問題,包括水產養殖發展過程中的管理問題、相關部門的監管問題以及水產養殖的病害嚴重問題等。水產養殖過程中造成的多方面的問題對環境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首先,國家和政府在水產養殖方面并沒有出臺很多明確的相關政策和規章制度,就導致個別養殖戶沒有辦法做到集中化的養殖生產。其次,相關水質的監管機構沒有履行自己的職責,水產養殖環境出現問題的時候,沒有相對應的整改和懲罰行為。最后,養殖戶應該提高對病害的重視程度。隨著水污染以及生態污染的情況進一步加重,水產養殖病害的種類迅速增加,不僅降低了生物產量,減少經濟收入,而且對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二)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水產養殖主要是對水環境以及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同的養殖模式以及生產力度對環境污染的嚴重程度也有差別。針對蝦類生物,養殖過程中的污染主要是養殖結構造成的。養殖種類單一的養殖結構對飼料的消耗量不高,剩余的物質會造成生態環境自身分解的負擔。換水次數較多的養殖模式也會對海水造成一定的污染。養殖環境中的分解者在分解蝦類的排泄物時會釋放出較多的氮氧化合物,這種類型的化合物會降低蝦類生物的免疫功能,阻礙蝦類生物的正常生長。
二、水產養殖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
(一)外部污染源入侵
在水產養殖中,外源性污染物質大都是植物性營養元素,這些物質中包含了大量的油脂與碳水化合物,進入到水體后便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從而吸收水中的氧氣,導致水產生物由于缺氧而死亡,死亡的生物由于無法及時處置,將會對水體造成更大的污染,最終產生惡性循環。
(二)內因性污染
(1)投入品導致的污染。在水產養殖環節中,投入品大致包括水產飼料與環境改良劑等,它們給水產養殖物提供一些生長所需的氮磷營養元素,促進其健康生長;然而對密度較高的水產養殖種類而言,投入大量的水產飼料與改良劑,會造成水體中殘留較多的剩余投入品,導致水產養殖環境發生變化,甚者遭受嚴重的污染。
(2)底部淤泥導致的污染。正常情況下,水產養殖物的碎屑物與生物遺體等分解后所形成的物質,均是水體底部物質的重要來源。底部淤泥的溶解和釋放會造成淤泥數量的增加,極易導致二次性污染。除此之外,在水產養殖過程中,需及時更換水質,從當前我國水產養殖現狀來看,水產養殖技術還未達到此水平,水體中大量的淤泥累積造成水體環境污染問題嚴重,暫時無法改變。
(3)代謝物導致的污染。此類污染極為普遍,水產養殖物在食用了一定數量的營養料后,便會在相應的時間范圍內將代謝物和糞便排出體外,排出的物質存在的方式主要有氮磷形式、糞便形式以及尿堿形式等。水產養殖行業是一種高度密集的養殖業,與其他養殖業相比,其代謝物相對較多,水產養殖環境極易被污染。
三、水產養殖環境污染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水產養殖過程中,無論是人為影響還是外界影響,都會給環境帶來污染。為了不阻礙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養殖戶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要及時作出相對應的控制措施,有效的解決水產養殖環境中的污染問題。
(一)加大監管力度
為了避免進一步加深水產養殖對環境的污染,針對養殖過程中水質被污染嚴重的企業和個人,相關水質監管部門應當加大監管力度并且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如果得到了國家和政府的重視,就能更加有效的控制水產養殖中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程度。
(二)調整養殖方式
在諸多條件的限制下,養殖戶應該調整養殖方式。首先,對于某一養殖面積中的養殖生物要進行合理的安排,由于養殖環境以及人為干預的情況不統一,養殖生物的種類以及數量也會對養殖最終的產量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影響。所以建議養殖戶在某養殖面積中投放多種養殖生物,種類豐富的養殖模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利用養殖空間,還可以利用不同種生物之間的互補效應達到更高的生產產量。
比如在沒有河流的環境下,養殖者需要建造一個非常大的人工養殖池,在池中裝滿水,通過長時間的養殖后,池中的水不再適宜養殖產品的生長,需要對其進行更換。若將所換的臟水直接向外排放,不但造成浪費,還會對土地造成污染。但是,將臟水實施沉淀、過濾以及消毒等處理,再次變成適合水產養殖的水,不但可以解決水污染問題,還可以達到節約的目的。
(三)綠色養殖
水產養殖中環境的污染有一部分是因為養殖過程中,生物自身的排泄物和養殖戶投放的飼料、肥料等造成的,所以,注重養殖過程中的綠色養殖,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小污染的程度。綠色養殖具體包括飼料、肥料的綠色化選擇,優良苗種的篩選等。第一,在飼料選擇方面,養殖戶應該注重飼料的化學成分,在比較各方面的因素后,應更加注重綠色飼料,優先選擇對環境的污染程度較小;第二,在苗種選擇方面,養殖戶首先需要考慮苗種的健康程度,選擇優良、高產的苗種進行養殖。
(四)科學養殖
在養殖過程中,如果進行科學養殖,就會避免由于養殖戶錯誤的行為造成的環境污染。在培育優良苗種的時候,研究人員應該充分的將生物技術運用到實踐中,在科學的理論支持下,追求高產、優良的苗種;在投放飼料時,也應該科學喂養,不能一次投放大量的飼料,也不能由于投放次數太少而造成生物缺少營養成分,生長速度緩慢。除此之外,還應該廣泛加強養殖戶的知識素養和專業程度,盡量減少養殖過程中不規范的養殖行為,實行科學養殖,減少污染。
結合水產養殖業發展的背景、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在國家、政府以及養殖戶的共同努力下,希望能夠了解現在水產養殖對環境污染的情況,更加有效的解決污染問題。
(五)合理運用水產養殖環境污染的凈化與修復技術
(1)原位凈化與修復技術。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即化學、物理以及生物技術。化學與物理技術均是經過高新技術來提升水體中的氧氣含量;生物技術大都是依托微生物與水產植物的功能促進水體的凈化。目前,水產養殖者大多運用生物技術。
(2)異位凈化與修復技術。即人工濕地循環水處理技術。濕地具備氮化磷、氮氣等相關元素的功能,同時投資成本低、便于操作,當前已被大量運用于工業廢水污染修復過程,國際上已發表過水產養殖環境異位凈化和修復的相關報道。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對未來水產養殖的發展目標是制造出沒有任何污染的水產品,然而達到此目標的基礎即是實施自動化養殖,增強環保觀念的融入,盡可能地減少污染。
【參考文獻】
[1]俞瑞高.水產養殖環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對策探討[J].江西農業,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