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星
【摘 要】海口的騎樓文化與地方特點,現有騎樓老街改造的成果還有對騎樓建筑的構想。
【關鍵詞】海口;騎樓;文化;改造;街巷
騎樓老街是一種隨時間推移后的街道建筑,它因為地域性的不同有很大的差異,在廣州的騎樓,底層沿街挑出,立面基本無裝飾;在北海的騎樓臨街兩邊墻面的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卷拱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在泉州,有保存完整的騎樓連排建筑商業街。在海南,騎樓便是別具一格的南洋風。
建筑的起由:作為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騎樓的淵源最早可上溯到約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現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于印度,是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的。后經由海外歸來的華僑引入,再結合地方特點建造。
建筑的內涵特征
多元建筑元素交融是海南建筑最大的特點,海南建省以來,除本土人民以外,還有許多對海南報以向往的各地人民,湘贛皖閩桂等,近代,大量海南人前往南洋謀生,帶回了其時經受西方殖民影響的南洋文化,海南建筑又隨之融入了歐洲風格,不僅影響了傳統建筑形式,帶來了新的建筑形式。
海南的騎樓屬海口的騎樓老街最有特征,海口的的騎樓是與海南人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走在這個祖國唯一熱帶省份的騎樓老街上,你會發現這里的建筑風格與內陸城市截然不同,在城市街道的演變中得勝沙路、博愛路、解放路,這些海口的老街道形成了騎樓的街道,它們歷時悠久,游著絡繹不絕,平淡的建筑中折射出海南的建筑文化,這就是海南的騎樓老街。
據查閱,在海口建城以前海口拆墻擴城,城區面積由原來城內的不到1平方公里擴大了許多。第二年,拆城墻的石頭被用來筑成長堤,這就是如今的長堤路。“商賈絡繹、煙火稠密”,城市馬路的形成、沿海貿易業的繁榮、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使這一帶成為海口的鬧市區。而騎樓便應運而生,它在海口冉冉升起的商業貿易中興起,隨時間推移,而遺留改造。
走在海南的街道里,這些建筑風格直擊你的眼球,你會感受到不同氣息,有的帶有柱廊,有的帶有合院,有的是彎彎曲曲的街道,在城市區域的肌理上,騎樓老街將這些富有藝術的建筑穿插聯系了起來。
形式的展現
走在騎樓的街道里,人會不會感受到高大體量建筑的壓迫,也不會疏松的沒有方向,街道一長條一長條引導著你繼續游逛,上樓下廊,樓上住著商賈,我們走在樓下即人行道。騎樓下的廊,遮陽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內外的過渡空間。
每棟高二至四層,進深二三開間。在建筑美學上,樓的寬和高符合審美比例。墻體上的彩瓷花卉圖案、女兒墻、騎樓、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風格,具有歐亞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頂覆蓋青瓦,灰白色的墻面。
空間的利用:遮風擋雨,灰空間;騎樓本是商業建筑,后用于到居住建筑中去;柱式跟連廊具有統一的風格;沖破了居家單門獨戶的束縛;
變成顧客的共享空間,并體現相互尊重的現代意識。走在騎樓下,自在閑適,溫馨親近,腳無沙塵,清潔整齊,透出關心互動良好的人際關系;
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成為品茗、聊天、納涼、會客、交流信息、晚間涼眠的地方。還是小孩做作業、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間。
場所精神的表達
街道里很多年長的公公婆婆,他們在自己的房子里住了很久,早已習慣這樣的生活,了解之后知道,很多海南人民在異鄉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闖南洋的海南人“葉落歸根”,攜帶著畢生血汗錢回鄉建屋,安老終生.
他們用他們所喜愛的建筑形式來建設他們的家鄉,商住樓的形式吸納了遮風避雨、風吹日曬的行人。由于歸僑大多是商人,“前店后廠、下店上宅”的騎樓更方便于他們在海南繼續從事經商貿易。
結合當地文化需求:老街居住的傳統模式里出現了眾多有趣的鄰里空間,如露天戲臺和社區活動空間合二為一的宗廟空間;室外許多香火絡繹的祭拜點,常年有人供奉,還有海南人所熟知的“老爸茶”。
歸僑帶回了對各種文化包容的南洋風氣,最后是海南人的性格與胸懷,讓南洋風格在家鄉扎根、繁衍、茁壯生長。
概念手法的拓展
騎樓改造為歷史文化、展示和旅游觀光,老街的商業形態開始慢慢朝著文化休閑旅游方向轉型。該項目建設的總體目標為:凸顯騎樓老街的歷史文化風情,提升海口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品味和旅游吸引力。
改造后對騎樓老街的定位仍十分模糊,騎樓老街雖已經過修復,且部分工程仍在繼續,但騎樓老街上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市政基礎設施較為落后,電線外露,部分道路還存在臟、亂、差的情況,對海口騎樓老街,甚至整個海口的市容市貌都有一定的影響。
傳統模仿和符號移植
騎樓有許許多多的智慧,有許多東西我們可以沿用至今,為了適應現在城市交通還有人流的變化,有些形式不得不做出一些改變。
許多騎樓已經不是我們開始看到的那個樣子了,隨時間的推移,功能的變化,建筑形式也在發生變化,商住樓,變成了重商少住了,因為房屋的老舊,很多原先住在老街里的住戶都搬了出來,老街得以改建;首先,在街道的管理上而今的騎樓老街做出了許多的調整是成功的,把一個不限人車的公共空間,變成一個只有少量非機動車和人行的空間,它開始限制機動車的出入,變成一種步行街的模式,可以有效的緩解騎樓的街道開間小而流動性大的特點。
其次,騎樓不再是單一入口,它與現有的城市街道多處融會貫通,用一些標志性的建筑劃分,進入騎樓老街,不再是一個目的性很強的行為,而是逛街的行人,不自發的走進騎樓老街,再從騎樓老街離開,它與現代城市交通共生。
騎樓有南洋地區的獨特且有創造性的形式———在女兒墻上開出一個或多個圓形或其它形狀的洞口,是一種建筑智慧,預防臺風襲擊,減少對建筑物的風負荷,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建筑藝術形態。
騎樓的窗楣、柱子、墻面造型、腰線、陽臺、欄桿、雕飾等都有它獨特的歷史淵源,尤其在外墻體上浮雕的花紋上有著精美的百鳥朝鳳、雙龍戲珠、海棠花、臘梅花等中國傳統雕刻藝術。
在對海口現有的騎樓多次探索中發現,騎樓的街巷空間與許多徽派村落中的巷道感受相似,流線上的彎折沒有大開大合,尺度在整體上統一的;建筑紋理的是一致的,在風格上江皖地區的街巷是青磚白瓦,而老街則是灰白的墻體和深灰色的紋理;還有兩側建筑墻體的體量,天際線仿佛一致,沒有高樓大廈的壓抑,抬頭就有藍天白云;屋檐下的灰空間都有相得益彰的好處,在挑檐下人們避雨談笑,喝茶閑聊,感受建筑的裨益。
在騎樓的主街中聲音可能是熙攘的,無法感受到小橋流水的靜謐,但騎樓老街的深處也有許多高低不一致的建筑,風格雖相似,但感受大不相同,人流的減少,還有從墻體上方吹來的海風。在現在城市建筑中,尤其缺乏這樣人們所喜愛的空間營造,冗雜的街道還有建筑立面使城市不能富有生機,騎樓老街是現代城市樓房中的花園。
總體上,騎樓建筑的特殊性,它實實在在的需要多被城市建筑者們所考慮,它的精神和優異之處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