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峰 王儲 趙進
2017年6月25日,“復興號”命名橫空出世,6月26日,在京滬高鐵正式雙向首發,至此,中國標準動車組時代到來,中國高鐵再次向世界刷新了中國速度。
眾所周知,近年來中國高鐵發展勢頭迅猛,國外訂單源源不斷,各國游客對此也是連連稱贊,可畢竟中國高鐵建設起步晚、底子薄,尤其是開始幾年,與日本新干線、法國TGV、德國ICE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回顧中國高鐵的發展史,先后經歷了廣深鐵路電氣化提速改造的預備階段,秦沈客運專線的過渡階段,以及構建“四縱四橫”快速客運專線網的快鐵發展階段,直至2009年12月9日,京廣高鐵武廣段試運行成功,中國真正意義上的首條高鐵由此誕生。此后,中國高鐵的發展速度一發不可收拾,實現了不斷地跨越,并逐步走出國門,把中國速度帶向世界。
1978年,鄧小平在訪問日本期間乘坐新干線,有人問他什么感覺,他說,“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所以我們現在正適合坐這樣的車。”一時間,新干線變成了國人奮進追趕的目標。然而,中國高鐵在探索前進的過程中也是吃過閉門羹的,在進行技術引進過程中,原本打算直接購買技術比較成熟的日本新干線700系,后來由于日本人的技術保護而談崩,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引進E2—1000,我們只能被動的一步步往前走。中國高鐵的發展過程就是這樣一個引進、消化、創新的過程,縱使前面困難重重,國人卻從不認慫,外出留學、自主研發試驗,為后來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技術,待到時機成熟便引進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并不斷改進、革新。以至后來技術上的全面自主創新,先后誕生了“沈氏理論”“翟孫模型”“高速列車耦合大系統動力學”等理論創新,以及牽引傳動系統、網絡控制系統、高鐵火車頭等車體部件上的自主創新。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中國高鐵已顯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世界里程最長的高鐵,世界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長的高鐵,世界高鐵商業運行最快的高鐵,以及運營里程世界第一等等,諸個世界第一把中國高鐵推向了全球,也讓世界見證了中國速度。
要說CRH發展速度驚人,這僅僅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天宮二號”太空實驗站、國產大飛機C919、中國“天眼”射電望遠鏡FAST、海上鉆井平臺“藍鯨2號”、“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復興號”標準動車組、“神威·太湖之光”“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等一系列成就。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摸著石頭過河地不斷探索發展、持續不變的地改革開放,中國各方面的成就呈現井噴式發展,如同CRH一樣,讓世界見證了這個東方大國驚人的發展速度,而中國要想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恰恰需要這種發展速度。
中國科技的發展史也是一部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偉大成就的背后是多少中華兒女的辛勤付出。
沒有國外專家,我們國人自力更生。1949年10月31日,毛澤東同志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身份親自頒發中國科學院銅制印信,這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吸引著無數科技人才,尤其是充滿赤子情懷的海外留學生爭相歸航,奔赴中國新型科技機構各個崗位,為國家科技事業盡獻一份力量。
國外技術壟斷,國內艱苦奮斗,留給新中國的一堆難題,中國對太空的探索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起步的。從接到研制任務,到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從“神舟一號”首發成功,到載人航天、空間站對接、探月工程。“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墨子號”科學實驗衛星、“慧眼”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這些都讓中國在茫茫宇宙中留下了印跡,中華兒女探尋太空的腳步一刻也沒停下。
沒有技術,面對壟斷,我們不斷學習。文化大革命的風暴讓科技界出現了令人痛心的知識斷層,鄧小平同志就曾提出,要積極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并不斷重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重要論斷。經過改革開放的春天,中國積極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不斷的引進、研制、創新,產生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設備,在諸多領域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并處于世界前列。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國外的核電工業已有發展,我國也做出了建造秦山核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的計劃,在此之后,秦山二期、嶺澳、秦山三期、田灣核電站也相繼建成,便形成了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江蘇田灣三個核電基地。隨著核電工業的不斷發展,現如今,我國核電工業愈發蓬勃,已然躋身為核電大國。
從古至今,多少場戰爭證明科技對一個國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近代中國的閉關鎖國和戰爭的摧殘,致使中國與世界短時間內脫節,在科技上的很多領域形成代差甚至是空白,尤其在建國初期,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壟斷,這就導致我國在科技發展方面造成被動的局面。我國的科技發展由此一直是處于不斷的模仿、學習、創新的過程,經過改革開放,我國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很多領域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并逐漸領跑全球。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如同中國高鐵一樣,新時代的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就必須不斷學習、創新,不斷發展。中國,正需要這樣的發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