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勇
【摘 要】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積極情感關系的意義及其實現路徑,這是一個常談常需、常談常新的話題。在深切認識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積極情感關系具有緩解和潤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順利進行;有助于增強兩者的溝通交流頻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等重大意義的基礎上。進而探索從教育者、教育對象、家庭、學校、社會五個方面構造旨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積極情感關系的“五位一體”模式。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對象;情感關系;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情感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相互關系的一個重要部分。這既是一個“老”話題,也煥發著新氣息。實踐是理論的基礎,且實踐又總是隨著社會歷史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因此,理論必須適應實踐的變化發展,不斷調整、不斷完善,才能禁得起實踐的檢驗,才能為實踐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否則,理論便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水之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是為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而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積極的情感關系則是回應這一現實呼喚。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情感關系
明晰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情感關系的含義和基本特點,是建立二者積極情感關系的前提和基礎。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情感關系的含義
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情感關系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二者之間對于彼此表現出來的行為以及行為背后所蘊含的思想品德素質的態度所形成的一種氛圍。具體表現為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對教育對象的行為表現及其實質的思想品德所產生的各種態度;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對教育者的行為及其背后的思想品德實質所產生的各種態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情感關系的特點
準確、深刻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情感關系,要求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情感關系的特點:
一是滲透感染性。情感本身就包含著以情相融、相互感染的內在含義,滲透感染性是一般人與人之間,人與事物之間情感關系的共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情感關系也不例外,二者之間情感一旦產生,一經形成,就會對人的其他心理活動產生相應的影響,極易將這種情感傳染給在這個群體中的其他人。
二是明確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目的性非常明確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者的情感關系與一般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相比,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二者之間建立情感關系的目的是要解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矛盾,進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三是雙向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過程,二者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不可或缺的兩個要素。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對教育對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品德以及學習的態度、積極性等因素做出情感價值判斷,進而對其產生情感態度體驗;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也具有主觀能動性,能以主體視角體察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及其所表達的意義,進而產生情感、態度體驗。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積極情感關系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積極情感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順利開展的“潤滑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有助于緩解和潤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順利進行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會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直接表現為受教育者的思想行為與社會要求之間的矛盾。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代表了社會要求,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就直接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之間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積極的情感關系會使教育對象產生輕松、愉快、溫暖和安全感,這種氛圍會使教育對象產生自我開放的形態,從而更好地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引導,更好地發揮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能動性,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進行。
(二)有助于親其師,信其言,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響力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發動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其作用和功能的發揮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發揮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達成。在某種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教育者向教育對象傳遞思想政治信息的過程,與在傳統大眾傳媒為主的時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新媒體具有自由性和開放性特征,改變了傳統的信息交流模式,使得教育者的信息優勢地位不復存在。在這樣情況下,強調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的積極情感關系,有助于使二者關系更加密切,在親其師的基礎上,相信老師所傳授的思想政治信息,進而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響力。
(三)有助于增強兩者的溝通交流頻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1]相互溝通交流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相互了解的基礎,也是相互理解的前提。一方面,只有在二者充分溝通交流的基礎上,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更好地了解教育對象,從而理解其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困惑,最后更有效地幫助其成長;另一方面,教育對象也才能真正感受到教育者對他的了解,從而拉近兩者的關系。因此,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積極情感關系的建立具有雙向作用,既有利于增強兩者溝通交流的頻率,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也有利于更好地建立兩者之間的積極和諧的情感關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積極情感關系的實現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情感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復雜也是最難處理的關系。如前文所述,二者之間積極的情感關系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因此,思考如何構建二者之間良好、積極的情感關系應是這一論題中的應有之義。
(一)教育者方面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最基本也是最復雜的關系,而教育者在這一關系中處于主導地位,對于如何建立兩者之間積極健康的情感關系負有更大的責任,因而教育者是構建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積極情感關系的主要方面。
首先,教育者要努力通過加強人格修養、真誠地對待教育對象等途徑來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不僅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會對教育對象產生無形的影響,而且也是建立和諧積極的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情感關系的重要影響因素。
其次,教育者要樹立民主的教育理念。即要在平等的基礎上與教育對象進行知識、人格、精神等各層面的充分交流,以到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目的,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也是建立二者積極情感關系的思想基礎。
最后,教育者要通過尊重教育對象、真誠地關愛教育對象等細節來加強與教育對象的情感交流。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用情感去打開教育對象的心扉,才能架起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心靈溝通的橋梁,實現情感交融,最終建立二者之間積極的情感關系。
(二)教育對象方面
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是二者積極情感關系構建的兩個方面,教育對象作為構建二者關系的另一主體,也是構建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積極情感關系的重要方面,因此需要引導教育對象端正認識,得其反饋和配合,讓其積極參與到二者積極情感關系建構中來。
首先,教育對象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主體角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對象的主體性不同于教育者的主體性,這是一種“自覺能動性”,是接受教育的主體性。因此,教育對象要充分發揮自己在建立與教育者之間積極健康的情感關系過程中的能動性。
其次,教育對象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就能有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狀態,教育對象也會因為學習成績上升而心情喜悅,樂于接受教育者的教導。與此同時,教育者也會應該教育對象積極向上、主動學習而高興,從而樂于施教,關心、幫助教育對象,進而形成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為建立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積極情感關系創造條件。
(三)家庭方面
家庭是影響和制約家庭成員尤其是孩子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重要環境因素,同時也是有效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積極情感關系的外部因素之一。一般而言,良好的家庭環境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也有利于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施加正強化從而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積極的情感關系。要達到這樣相互增益的效果,需要從如下幾點著手:
首先,要提高家長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其責任感。家長是一個家庭的主導者,家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會通過日常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因而家長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為孩子樹立榜樣。
其次,要倡導民主、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家庭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如處理不當,則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也不利于孩子對學校教育的吸收和認同,進而影響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積極情感關系的建立。因此,要引導家長從孩子的特點出發,有針對性地對孩子施教,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溝通,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從而鍛煉孩子與老師溝通、交流的能力,進而構建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積極健康的情感關系。
(四)學校方面
學校是青少年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要場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發生直接關系的場所。學校環境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情感體驗,進而影響二者之間的情感關系。因此,營造良好的學校環境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積極健康的情感關系的必要途徑之一。
首先,加大投入,優化校園的物質環境。學校的物質環境與老師的生活、教學活動以及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連,對老師的教學方法、情感以及學生的人格形成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應該加大投資力度,按照實用性、藝術性和思想性相統一的原則,加強學校的硬件設施建設,綠化、美化校園,營造整潔、美觀、舒適的校園環境,為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積極健康的情感關系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
其次,采取有力措施,加強校園精神文化環境建設。比如要求教師精心備課,創造性地開展課堂教學等方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通過幫助教職工樹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意識的方式樹立全員育人意識,營造積極向上的育人環境等。
(五)社會方面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 社會是人組成的社會,人是社會中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都是社會成員,必然會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社會對民主平等的追求和對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對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積極健康的情感關系的建立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民主平等和法制日益健全的社會大背景下,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民主平等觀念的形成都表現了社會環境氛圍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帶動性。
【參考文獻】
[1]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的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