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日前在其新書《公共風險論》發布會上表示,改革開放后“利益大鍋飯”沒有了,但是“風險大鍋飯”依然存在。大家總是在冒風險追求利益,這樣一來就會制造風險,從而形成公共風險。這種“風險大鍋飯”的體制怎么真正地打破,現在看來至關重要。
“世界的本質是不確定性,而財政改革的目的就是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從而化解公共風險。”劉尚希指出,進入新時代后,現代財政的新使命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解決新時代面臨的公共風險。
劉尚希坦言,應對風險挑戰的基本方法是進行風險隔離,包括五個方面:一是抑制個體風險的外部化,實現風險內部化;二是防止各領域公共風險相互轉化;三是從債權債務關系著手,遏制經濟風險傳播;四是從社會個體行為關系入手,遏制社會風險傳播;五是加快改革“風險大鍋飯”體制。
近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發表了題為《培養更多的新型企業家》的演講。他認為,創新更重要的是信息的重組,沒有最新的信息,任何創新都只是跟在人家后面走。
“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新的生產要素的重組,這話對嗎?這話不準確。為什么不準確?生產要素的重組盡管有用,但產品競爭力的關鍵仍然是信息的重組,只有掌握更多的信息,才有可能實現創新、實現成功。”厲以寧說。
“我們經常說創意是創新的前提。很多年輕人有創意,有了創意,就能夠為創新創業提供動力。在中國當前的情況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就鼓勵每個人積極參與創新,因為任何人,包括那些有創意的年輕人,他們剛進入市場,希望能夠得到法律的保護,特別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年輕企業家的發展,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企業家。”厲以寧強調。
國務院研究室原主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院長魏禮群在出席由諸暨市人民政府和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鄉村振興與社會治理”研討會時表示,提高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實施有效社會治理,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
魏禮群指出,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提到的“治理有效”強調了加強和創新鄉村社會治理,提高鄉村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提高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實施有效社會治理,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我國農村問題的迫切要求,是推進國家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魏禮群表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必須堅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社會治理體系,必須傳承和弘揚鄉村傳統特色文化,堅持社會治理與其他治理相互結合,必須堅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關照點,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有效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近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李揚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主辦的“去杠桿的破產法思維”論壇上就去杠桿問題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李揚表示,對金融領域來說,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是第一任務。中央要用三年時間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風險的源頭就在于高杠桿。因此要把這樣一個重大的要用三年時間來完成的攻堅戰聚焦在去杠桿上。
“杠桿本身是現代經濟運行的特點。比起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用杠桿操作肯定先進得多。所以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去除杠桿,而是要讓杠桿有可持續性。”李揚認為,杠桿要可持續,可持續不僅在微觀上有標準,宏觀上也要有標準,這才符合現代經濟運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