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角:量子
主角英文名:quantum
量子的含義:不可分割的基本個體
最早提出者:普朗克(德國物理學家)
提出時間:1900年
所屬領域:量子物理學

經典力學之父牛頓

量子物理學創始人普朗克
1 7世紀,英國科學家牛頓提出的“牛頓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建立了一門全新的學科——經典力學。運用經典力學中的一些理論,人們可以解釋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甚至可以計算出太陽何時升起,預計月亮什么時候盈缺。
的確,經典力學可以解決宏觀世界里的很多問題,可放到微觀世界里,就行不通了。譬如一塊大石頭可以被砸成小石塊,小石塊可以被分割成小石粒,小石粒可以被磨成石粉……可到最后,微小的粒子無論如何都不能被分割了。這是怎么回事呢?用經典力學的原理解釋不通。德國科學家普朗克提出的原子論很好地解釋了這一問題:無法分割的物質叫原子,是構成物體的基本單位。構成物體的基本單位是不能被分割的,世界上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以這一理論為基礎,經過愛因斯坦、玻爾、海森伯等科學家的研究完善,一門解釋與研究微觀世界的學科——量子物理學誕生了。
愛因斯坦在研究光的傳播過程中引進了量子學概念,提出光是一種粒子,即光子,具有波動和粒子的性質,并發現了光電效應,把量子物理學又向前推進了一步。他因此獲得了1 9 2 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量子物理學看起來好高深啊,在實際生活中有什么用嗎?在現實生活中常見的遙控器、X光片,都運用了量子物理學。這兩種東西看起來不相干,其實它們的原理是相同的——運用了光波的不同頻率。光波就是指光在傳播過程中的振動現象。光波是有能量的,頻率越高,光波的能量就越大。用物理學家的專業術語說,波長越短,能量就大。

L E D燈的發明者是三位日本科學家,他們獲得2 0 1 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我們眼睛能看到的光叫可見光。可見光的頻率范圍介于紅色光與紫色光之間,其中紅色光的波長最長,能量最低,紫色光的波長最短,量能最高。比紅光能量更低的叫紅外線,利用紅外線,可以制成夜視儀,在黑暗中尋找物體,也可以制成遙控器。比紫光能量更高的是紫外線,人們長時間暴曬在太陽底下,皮膚會被紫外線曬傷。比X射線比紫外線能量更高,穿透力很強,去醫院體檢拍X光片時,用的就是X射線。
另外,激光的使用,L E D(發光二極管)燈和普通計算機的發明,都是量子物理學的運用,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復印機可以復制文字和圖片,3 D打印技術可以復制房子、汽車甚至人體器官,而被復制的東西不會發生任何改變。在量子世界里,量子是不能被復制的。如果把一個量子的信息全部復制到一堆原材料里,那么被復制的那個量子就會在原來的位置上消失,這就是量子傳輸。科幻電影《星際迷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柯克船長和他的部下走進一個房間,一束光打下來,他們就消失了,出現在另一個地方……這個過程就是典型的量子傳輸——通過一臺量子傳輸機,瞬間把他們傳輸到其他地方。事實上,目前的量子傳輸還處于實驗階段。
我國科學家潘建偉和他的團隊通過墨子號通訊衛星,把一對糾纏光子傳輸到1 2 0 0千米以外,是目前量子傳輸最先進的舉動。
量子計算機是未來量子物理學運用的一大趨勢。量子計算機是由美國物理學家費曼在2 0世紀提出來的,但至今還處于實驗階段。和普通的計算機相比,量子計算機的計算速度要快得多。譬如,用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通過計算去破解一道密碼需要好幾百年,而量子計算機只要幾秒鐘就可以了。科學家預言,有了量子計算機,真正的人工智能時代才會到來。

“墨子號”量子衛星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