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水電第一總隊,廣西 南寧 530028)

圖1 施工總平面布置示意
南澳島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山區縣,全島總面積109 km2。南澳島主要新建供水工程施工項目包括:①蓮陽取水泵站;②澄海區供水管線(約11.64 km);③澄海培隴至南澳島長山尾海域供水管線(約6.97 km);④南澳島供水管線(約11.31 km);⑤北面坑凈水廠(日凈水6萬t);⑥配水管網。供水工程施工難度最大的是跨海管理鋪裝,最為關鍵的工序是海底管槽開挖,有必要對其技術進行探討。
海底鋪管施工主要工作內容包括:預制構件制作、水下基礎槽開挖、箱涵安裝、管道熱熔連接、配重塊安裝、管道沉放安裝、溝槽回填、沉排安裝、感潮段雙絞格網石籠安裝。施工設備布置見圖1。
海底開挖施工常用裝備主要有耙吸挖泥船、絞吸式挖泥船、抓斗式挖泥船、斗輪式挖泥船、吸揚式挖泥船、鏈斗式挖泥船、反鏟式挖泥船。該工程施工海域由于地質條件復雜、開挖斷面大、成槽要求高,經過對比并綜合考慮施工進度和成本控制等因素,確定使用抓斗式挖泥船作為海底管槽開挖機械。抓斗式挖泥船使用廣泛,不僅適用于各種土質,還可以抓取水下石塊及部分障礙物[1]。
根據南澳工程工期要求,施工主要裝備有敷管船、抓斗式挖泥船、交通艇等海上船泊20余艘,用于挖槽和敷管施工。詳細裝備數量和型號見表1。

表1 裝備配置數量及型號
水下溝槽開挖施工為隱蔽性工程,測量工作是保障施工質量的關鍵環節。該工程施工測量工作主要包括開挖前平面高程控制測量、挖前水深測量、施工放樣、挖中槽深測量、竣工測量等。
平面坐標系統采用北京1954年坐標系,施工船舶通過DGPS定位系統為導航定位[2]。DGPS差分臺設在發包人提供的平面控制點上,誤差控制按照《疏浚工程施工技術規范》(JTJ319-99)執行,水下溝槽開挖邊線誤差為水下+0.6 m,岸邊+1.0 m,挖槽中心線誤差不超過±1.0 m。挖泥船開挖前在設計中心線、開口線、開挖起、訖點、彎道頂設立清晰標志,包括標桿、浮標或燈標等,每隔50 m設一組橫向標志。施工標志要定期對導標精度進行校準,并符合下列各項規定:①在開闊水域施工時,各組標志應使用不同形狀標牌間隔設置,同組標志上應安裝顏色相同的單面發光燈,相鄰組標志應以不同顏色燈光區別;②水下卸泥區應設置浮標、燈標或岸標等標志,指示卸泥范圍和順序;③在挖泥區通往卸泥區、避風錨地的航道上設置臨時性航標,在航行條件差、水道狹窄處的轉向區增設轉向標志,便于船舶緊急停泊;④DGPS接收機經發包人和監理工程師檢驗合格后,供工地挖泥船和測量船使用。
挖泥船上安裝南方測繪公司生產的S82T型GPS接收機和供水工程電子圖形控制系統,在計算機上顯示挖泥機具的實時動態坐標,指示挖泥船精確地進行施工。
在測量船上配備南方測繪公司生產的S82T型RTK-GPS接收機、水深測量自動化成圖系統,并安裝該公司水深測量軟件為測量船精確定位,從而提高測圖質量。
(1)高程控制系統。工程使用珠基高程,施工前根據發包人提供的水準點,利用GPS與測深儀聯合作業,為挖泥船和測量船提供實時水深。
(2)挖深控制。在各挖泥船上安裝潮位遙報儀接收機,為其提供實時潮位,操作人員根據潮位及時調整抓斗下放深度,保證施工質量。挖泥船在開挖施工區內作業必須滿足《疏浚工程施工技術規范》(JTJ319-99)要求,底高程開挖控制在+0.6 m范圍內,底面開挖后應較為平順,不得出現陡坎。
水下溝槽開挖施工時遵照的引用標準和規程規范主要有:《土工試驗規程》(SD128-87)、《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測量規范》(SL52-93)、《疏浚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JTJ334-96)、《疏浚工程施工技術規范》(JTJ319-99)和《水利水電建設工程驗收規程》(SL223-2008)。抓斗式挖泥船沿開挖邊線方向作業,開挖單元長度為100 m,每個開挖時段間重疊區不小于3 m[3],條寬按照設計開挖斷面(南澳工程條寬為 30.5~40.5 m),開挖施工范圍自南澳島長山尾登陸點至澄海培隴下海點方向。
拋石采用10 m3抓斗船進行分層開挖,將質地堅硬且未風化的石料堆放在開挖斷面兩側,待箱涵及管道安裝完畢,再將石料恢復原位。
挖泥船施工時垂直于管溝槽軸線錨泊定位,錨泊范圍需滿足該挖寬范圍區段挖泥施工需要,鋼絲繩纜拋錨時應盡可能拋足,以減少移錨次數。為使挖泥船橫移靈便,前纜一段用鋼絲纜。挖泥船下導輪與塹口泥層接觸,使泥斗充足,確保挖出的槽邊比較整齊,且不易脫纜。施工過程中,挖泥船橫軸線與挖槽中心線平行,卷揚機絞動錨纜橫向移船,從槽的一側橫挖至另一側,每橫挖一次,船向前移動一段距離。橫移速度視泥斗充泥情況而定,泥斗充泥少時,應加大橫移速度,反之則減小。前移距離視泥層的厚度和土質而定,泥層厚或土質硬時,前移距離宜小,避免主機超負荷運行,造成跳閘、停車。泥層薄或土質松軟時,前移距離可適當增大,但以泥斗裝泥不超過其斗容量為度。挖泥厚度與抓斗開口寬度和土質有關,當抓斗開口寬度一定以后,則完全取決于土質,抓斗開口寬度應以抓斗充泥滿而不外溢為限。為了提高平整度,應根據水位控制下抓斗的深度。根據土質控制下抓斗的間距(重疊1/4~1/3的抓斗寬度),挖泥施工分層挖泥,避免挖泥施工時出現陡坡造成塌坍現象。
挖寬為挖泥船抓斗向兩邊甩出的寬度,每層挖泥的內邊線通過機動舢板泊至定位進行控制,具體尺寸通過拉尺控制。挖泥全部結束后,逐步向外側移船,因為高差較大,最初挖泥施工時應向上下游兩側多挖邊坡,正常挖泥時應注意基槽高程,并盡量多重迭,避免漏挖。槽挖質量控制需要把握幾個要點:
(1)挖泥施工時應及時掌握水位變化情況,換算挖泥后水深,及時用測深儀測量挖泥區域的水深,避免挖不到位或過度超挖。
(2)挖泥施工期間可能會有少量回淤,可考慮適當超深。挖泥開溝一段距離后,挖泥船回到起點位置,用測深儀測量溝槽深度,必要時,通過潛水員水下配合,估算回淤速度。結合工程的進度、經濟性確定一個適合的超挖深度,并根據工程挖泥實測情況隨時調整。
(3)嚴格控制挖泥的泥面標高,使誤差控制在設計或規范規定的范圍內。
(4)挖泥船的兩側均可使用泥駁裝泥,泥駁裝滿后,解纜自航至棄泥區卸泥。泥駁來回裝、運、拋泥,挖泥船、泥駁基本可滿負荷工作。泥駁拋泥時務必拋棄至海事指定拋泥點,將泥土放至海底暫存。不得隨意亂拋泥土,以免影響船只航行。挖泥時采用DGPS定位,測深儀測量溝槽底高程,當達到設計要求后移至下一斷面繼續開挖。
(1)根據深槽位置,測量人員分別在深槽和拋泥平臺邊線上設置浮標。
(2)根據深槽浮標標志,派船只引導泥駁到指定的位置依次進行拋卸。
(3)盡量選在平潮時進行拋卸。
以汕頭市南澳島供水工程為背景,簡要介紹了跨海供水管線施工的工作內容、設備布置選型。通過DGPS定位技術進行施工測量放樣,使施工精度大大增加。根據現場工況特點,選用抓斗式挖泥船進行海底管槽開挖,有效解決了施工海域地質條件復雜等問題。抓斗式挖泥船結構簡單,維護成本低,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該施工方法對長距離跨海供水工程管道鋪裝施工有參考和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