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濤
素有“印度洛克菲勒”之稱的印度信實集團總裁穆克什·安巴尼近日取代中國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云,成為亞洲首富。相比“富二代”穆克什,信實集團創始人德魯拜·安巴尼的白手起家經歷,更讓印度社會津津樂道。
在印度,信實集團的大名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2002年其總資產相當于印度GDP的3.5%,這么龐大的企業是怎么出現的呢?1932年12月28日,信實集團創始人德魯拜出生于英屬印度一個貧窮家庭,17歲那年,他遠渡重洋前往英國控制下的也門謀生。一次偶然機會,德魯拜發現一種也門銀幣的含銀量價格居然高于它的面值,于是他大量兌換這種銀幣,把銀幣熔化后提純,再鑄成銀條倒賣給貴金屬中間商。盡管3個月后當地政府就禁止了這種買賣,但德魯拜已經獲得自己的“第一桶金”。
1959年德魯拜回到印度,他和表弟尚帕克拉·達瑪尼用1.5萬盧比在孟買創辦信實商業公司,公司主要業務是進口滌綸紗和出口香料到也門。那時他們的辦公室只有33平方米,屋內只有一部電話、一張桌子和三把椅子。但1965年德魯拜就和表弟分道揚鑣,據說這與兩人的理念有關:尚帕克拉·達瑪尼是個謹慎的商人,德魯拜則是眾所周知的冒險家。
德魯拜單干后不遺余力地在印度推廣自己的紡織品牌“只有維姆”,他曾在一天內主持了100家連鎖店的開業儀式。德魯拜的廣泛營銷使“只有維姆”品牌在印度國內家喻戶曉,特許零售商店遍及印度各地。在德魯拜闖出一片天地之前,印度剛富裕起來的投資者只愿意把資金投向黃金和地產,而德魯拜的信實公司作為印度第一家私營企業上市后,一切都變了,數以百萬計的中產階級瘋狂購買信實的股票。
不過在達到第一個高峰之后,信實公司的發展遭遇瓶頸,德魯拜意識到政治對于資本擴張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商業規則遠未成熟、國家壟斷一切資源的年代。這時,德魯拜“抱對了大腿”,從而使日后的生意更上一層樓。
20世紀70年代末期,有著“印度鐵娘子”之稱的英迪拉·甘地總理陷入困境,印度社會通貨膨脹嚴重、官僚普遍腐敗和平民生活艱難使英迪拉的支持率劇烈下滑,但德魯拜果斷選擇“投資”她的政府。盡管1977年英迪拉在大選中失敗被迫下臺,但德魯拜仍大力支持她的政治活動。患難見真情,3年后再度成為印度總理的英迪拉宣布,讓一些“值得政府信任的企業家”成為印度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至關重要。作為受英迪拉信任的“紅頂商人”,德魯拜說服印度政府頒布一項政策,允許“有能力出口尼龍織物的公司進口稀有聚酯纖維”,而信實是印度唯一的尼龍出口商。隨后,他又促使政府取消聚酯纖維高達125%的進口稅以降低成本。印度政府隨之出臺的產業政策允許信實在紡織業擴張,同時禁止其他5家紡織企業的擴張請求。不僅如此,英迪拉政府還決定發放聚酯纖維的生產許可證,在全印度400家企業中只有2家企業獲得許可證,信實一家就獨占1萬噸年產量的生產許可。就這樣,德魯拜靠著政府的特殊照顧,擊敗了一個又一個競爭對手,信實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滌綸纖維和滌綸紗生產商,而這只是它眾多產業中的一個小分支。后來印度流傳了這么一個笑話:如果有人問印度最強大的政黨是哪個,人們會回答是“信實黨”。
1986年2月,54歲的德魯拜第一次中風,導致右手失去知覺。之后,他把公司的經營權交給了兩個兒子——穆克什和阿尼爾。2002年7月6日,德魯拜因中風在孟買去世,他給兒子留下了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時任印度總理瓦杰帕伊說:“這個國家失去了一個標志性典范,他證明由企業精神和意志力驅動的普通印度人能在自己的一生中實現何種成就。”在德魯拜死后,信實繼續蓬勃發展,到2007年10月,信實成為突破1000億美元市值的首家印度公司。▲
環球時報2018-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