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星輝 畢曉麗 許敏

摘 要 目的:調研吉林地區三級甲等醫院(三甲醫院)急診護士對災難救援的認知現狀。方法:通過面對面訪談參與2017年7月13日以及7月20日發生在吉林省永吉縣的特大洪澇災害救援的急診護士,查閱文獻資料,了解國內外突發災難救援的發展現狀;分析資料與信息,找出吉林地區三甲醫院急診護士在突發災難救援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結果:吉林地區三甲醫院急診護士對突發災難事件救援的認知從理論到技能培訓需要進一步改善。結論:吉林地區三甲醫院突發災難應急管理滯后;急診護士的突發災難事件救援認知需要進行培訓。
關鍵詞 災難救援;三級甲等醫院;急診護士認知
我國每年因自然災害、災難事故以及社會治安等公共安全問題使約20萬人被奪去生命[1]。根據衛生部公布的中國傷害預防報告,在20世紀的最后10年里,我國因各種災難造成的損失占全球災難損失的近1/4c2]。當災難事件發生時,護士始終是救援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護士對災難事件的認知程度將直接影響救援的效率[3]。
資料與方法
吉林地區近幾年自然災害頻發,轄區內三級甲等醫院部分急診護士參加過緊急災難救援,為災區人民的生命安全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2017年7月13日夜間,位于吉林地區的永吉縣城突然遭遇特大洪澇災害導致主城區全部受災,縣醫院2樓以下包括急診、檢驗科、CT室被瞬間淹沒,醫院功能完全處于癱瘓狀態。吉林地區三甲醫院立即響應衛生主管部門命令,啟動應急預案,救援隊于翌日即進入災區開展了救援。
釋義:災難的英語釋義是導致大范圍破壞或不幸(或生命喪失)的突發意外事件或自然災害[4]。災難的具體分類包括自然災害相關災難以及人為災難。本文主要闡述自然災害。災難發生后受災人員的存活率會隨著救援時間的延遲而遞減,研究顯示,災后第1天傷員的存活率可高達90%,第2天將降至50%~60%,第3天則存活率僅20%~30%[5]:72 h被譽為“黃金救援時間”。2005年世界減災大會首次提出自然災害相關災難以取代自然災難的表述,理由是自然災害發生的許多后果往往與人為因素有關,災難的性質和強度雖與自然災害發生的方式有關,但也與受災地區的人口分布、易損性、應急預案、減災措施等有關,在很大程度上災難的嚴重程度是由人的行為決定的。
調研的意義:在全國范圍內,我國每年因自然災害、災難事故以及社會治安等公共安全問題使約20萬人被奪去生命。在20世紀的最后10年里,我國因各種災難造成的損失占全球災難損失的近1/4;在地區范圍內,吉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決定了本區域內自然災害眾多,其中以旱災、水災、風暴災多發。以永吉縣為例,僅在2010年以及2017年就發生了3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帶來重大損失;同時洪澇的發生也波及了下游的吉林市區,致使市區部分街道發生嚴重城市內澇,城市公交部分線路癱瘓,市民飲用水污染等次生災害。各家三甲醫院門急診日報表顯示,在洪澇災害發生的兩周內,來自災區的患者就診量明顯增多,其中因消化系統疾病看診人數居首位,其次是心血管系統、外科系統疾病。有專家預計,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其中城市人口將達到60%。一旦城市內發生災難,波及的人群范圍廣泛,產生的社會影響大,災難的放大效應更加明顯。城市災難具有發生頻率高、群發性嚴重、高度擴張性等特點。災難事件的發生是不可預測的,護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是災害救援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國際重大傷亡教育護理聯盟主張,不論護士的經驗或其所在的科室,都要具有合理應對重大傷亡事件所必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永吉縣災情簡介:①永吉縣本區域醫療救援現狀:洪澇發生時永吉縣醫院2樓以下瞬間被洪水淹沒,致使醫院醫療救援功能處于癱瘓狀態。在職醫護人員均被分流到其他醫療救援隊協助工作(主要輔助救援隊分診、導診工作)。②吉林地區衛生局等主管機構立即啟動緊急應急預案,三級醫院迅速組建救援隊,進入應急救援待命狀態。而接到通知的救援隊lh內啟程,奔赴災區實施醫療救援。
采訪對象:采用目的抽樣的方法,選取吉林地區三甲醫院有救援經歷的急診護士12名作為訪談對象。排除拒絕合作或無意愿的護士。采訪對象一般資料,見表l。
研究方法:①資料收集:本文作者于2008年參加過原衛生部舉辦的災難救援培訓,有豐富的臨床護理和急救經驗,碩士生在讀。征得受訪者同意,對參與救援的醫院管理者、護士以及災區衛生防疫部門工作人員一對一全程同步錄音采訪,采訪結束后將訪談內容合成文字并校對錄音內容以確保內容的真實性;借閱了永吉縣防疫部門工作人員的災情報告書,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資料,分析吉林地區災害救援現場存在的不足。②資料分析方法:依據Claizzi的現象學資料7步分析法從訪談內容中提煉出共性的觀點和看法,依照提及次數的高低順序進行層次清晰的整理。
結果
救援隊護士現狀:①救援護士普遍缺乏培訓:參與救援的護士多數來自急診科、普外科;主要是接受科室指派,以高年資護士為主,少數護士有過救援經歷;無救援經歷的護士100%自訴參與救援前心理緊張、壓力大,這與黃麗虹等針對2496名醫護人員的調查研究結果相符。該調查發現,絕大多數(>80%)的醫護人員對去災區參加災害救援工作表示缺乏信心。而當災難事件發生時,護士始終是救援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護士的身心必然經受著雙重考驗。②醫護配比嚴重失衡:在災害救援現場,醫護比平均2:1,有的僅3:1,馬立平和胡碧正對5批參與過災難救援的救援隊護士調查顯示,受過檢傷分類培訓、熟悉統一檢傷分類標準者不足0.41%,認為醫療隊醫護比例不合格98%。有研究表明,檢傷時間越短,其搶救成功率越高,死亡率越低。救援現場護士均無檢傷、分類培訓,護士數量不足,體力嚴重下降。③護士檢傷分診區劃不明:在最初的24h,所有進入救援現場的醫療隊均沒有搭設簡易帳篷,有的救援隊甚至在露天環境下救治傷員、各功能區域劃分不明晰,甚至沒有標識,傷者及其家屬擁堵在救援現場給護士分診工作帶來極大干擾。美、日等國家將災難醫學救援劃分3個階段,醫療隊進駐即屬于第2階段。在此階段應該建立傷員接收點并檢傷分類,合理安排傷員,同時重視災難安全保障,防止無關人員進入處置區域,永吉縣的救援現場說明各家醫院管理者對應急救援的認識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也暴露了平時缺乏演練的問題。④醫療救援裝備落后,護理救援技術滯后:參與救援的三甲醫院裝備普遍落后,救援設備型號單一甚至缺如。以擔架為例,除吉林市急救中心120配備了鏟式擔架外,其他醫院均采用帆布擔架,而帆布擔架明顯不適合諸如脊柱外傷等患者;再以氣管插管為例,所有醫院配備的插管設備單一,缺乏口咽管、鼻咽管、喉罩等設備,現代化的高精尖儀器設備更是嚴重不足,這也直接導致救援護士救援技能還處于初級水平,對許多高新設備不會應用。查閱文獻發現,救援設備缺乏是全國除四川等省份外普遍存在的問題。都定元調研后認為,我國各省級城市特別是災害多發地區缺乏大型、系統的醫療救援裝備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⑤災難現場護士聯絡者角色缺失:沒有專職通訊聯絡人員、通訊器材缺乏、護士不善于協調擔架員、志愿者的工作。在災難救援過程中,護士的主要工作還包括與其他救援人員建立通訊聯系,對擔架員、志愿者的工作進行安排。在此次救援過程中,多數救援護士僅負責遵照醫囑處置病人,沒有甚至不知道承擔聯絡者的角色。聯絡者多由現場指揮者擔任,容易造成大量信息堆積,甚至是誤傳信息。⑥平行醫療救援隊之間缺乏信息溝通、交流和協作:美國護理應急準備教育聯盟(INCMCE)成立的目的有5點,其中第4點就提出救援護士要和其他組織合作。但在此次救援過程中,沒有報道指出各個三甲醫院救援隊之間有消息互通、資源共享的案例。
討論
通過Pubmed數據庫、萬方數據庫、中國知網,輸入關鍵詞“三級甲等醫院”‘災難事件”“醫護認知”,查閱災難醫學相關刊物、中華護理學雜志等可知,醫務人員災難醫學知識和培訓缺乏,突發公共事件應對能力不足排名第1位,突發公共事件應對法律法規建設不完善排名第2,災難應急救援人員缺乏則位列第3。以美國為例,在2000年時,該國就多次將遠程醫療系統應用于救援中,并經常對醫護人員開展災難救援的模擬訓練[15];早在2003年,日本紅十字會已在全國設置了474個救護班[16]。相較于上述兩個發達國家的災難救援教育水平,我們有著明顯的差距。而對此次永吉縣7.13特大洪澇災難救援過程的調研結果分析我們發現,上述共性的問題在吉林地區三甲醫院表現更為突出。以急診護士為例,無論是救援理論還是在技能培訓上都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這與我國大部分注冊護士在校期間未得到災害護理教育及技能培訓、國家衛生部門開展災難醫學教育及培訓起步相對較晚不無關系;而災難現場救援隊人員總體數量相對不足,且接受過救援醫學系統教育、擁有救援實踐的人數更少,難以及時應對一些大型的突發事故。因此需要結合各個醫院的實際情況,加強救援隊伍的基本力量和輔助力量的建設。
通過對此次永吉縣特大洪澇災害救援過程的詳細分析,我們發現在短時間內普及災害護理理論技能教育培訓,提高急診護士對災害的認知是擺在吉林地區急診護理人面前的、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l]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傷害預防報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Nearhy Hospitals Packed Full after Ware-houseExplosion of Hazardous Articles atTanggu Harhor in Tianjin [EB/OL].(2015-08-13)[2015-09-23].
[3]吳曉玲,薛秒.王峰.地震災害護理知識在地震突發過程中的護理管理實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11):1085-1087.
[4]張波,桂莉.急危重癥護理學[M].北京:人衛出版教材,2007.
[5] 王斌.地震應急救援系列之十五:加強防震減災社區建設[EB/OL].(2011-08-17).
[6]單菁菁.社區情感與社區建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7]孫秋菊.城市社區災難醫療救援應對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0.
[8]李向輝,鄭靜晨.從三次國外救援行動看中國國際救援隊緊急醫療救援事業的發展[J]災害醫學,2005,25(5):360-361.
[9]Macfarlane C,Joffe AL,Naidoo S.Training ofdisaster managers atamasters degree level:From emergency carf} to managerial control[J].Emerg Med Australas,2006,18(5):451-456。
[10]黃麗虹,劉軼博.醫護人員災害救援專業技能調查分析[J]中國醫院,重慶醫學,2009,38(8):1010-1011.
[11]馬立平,胡正碧.地震醫療隊護理隊員應具備的救護能力探討[J].重慶醫學.2009.38(8):1010-1011.
[12]張波,桂莉.急危重癥護理學[M].北京:人衛出版教材,2012.
[13]山本南o、子,增野圜惠,津田萬壽美他,炎害看蘸教育7。口少7厶岡凳炎害看蘸教育內容0抽出匕力U豐17厶槽纂[J].日本炎害看蘸學會蒜,2005,6 (3):15-29.
[14]都定元,加強衛生應急與急救能力建設努力發揮急救先鋒作用[J].中華衛生應急電子雜志,2015,1(1):12.
[15] Noji EK. Advances in(lisaster me(licine[J].European Journalof Emergency Medicine,2002.9(2):18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