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向蕓 蔣曉涵
從宏觀意義的融合制度框架到中觀意義的多元融合路徑,不同時期社會學家對于社會宏觀結構和發展的設計給社會融合制度發展提供了啟發,對制度的研究是社會融合政策具體制定、實施和發展的重要經驗基礎。
從宏觀意義的融合制度框架到中觀意義的多遠融合路徑,最后形成相應的各種具體制度實施的實踐。社會融合的制度路徑,可以從不同時期社會學家對于社會宏觀結構和發展的設計中得到啟發。
在宏觀層面,馬克思對于從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是對社會融合的高度概括。這種的社會融合狀態可以描述為“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人們奴隸般的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大多數情況下,這個實現的過程需要經歷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激烈斗爭,并且需要以無產階級代替資產階級作為國家的統治階級。社會主義或者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也是一個長期漸進的建設過程。同理,無產階級在取得專政權之后,需要經歷相應的步驟才能達到高度融合的程度:一是從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的轉變,處于社會轉變時期這一時期需要解決社會沖突的各種矛盾,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來消滅階級對立的根源;二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以社會主義社會建立公有制的基本發展形態;三是共產主義的社會的高級形態,達到共產共有共同勞動,實現社會全領域的融合。在這里,馬克思所提供的社會融合的制度路徑是以不同社會形態的更替來實現的,其制度建設則是以經濟領域的生產所有制變革為基礎,逐步實現政治領域文化領域等社會各領域的制度構建,從而達成社會融合目標。該論述不僅為社會融合提供了具有嚴密邏輯推理的目標設定,而且為社會融合的實踐路徑提供了宏觀指導。
在中觀層面,迪爾凱姆把現代社會秩序產生危機的原因歸結為集體意識的失效和社會規范的喪失,因此,其社會融合的達成就以集體意識和社會規范重建為主要路徑。現代社會中的法人團體或是類似于法人團體,其組織意識和職業規范都有著極強的約束作用,有利于社會能夠根據各種團體和群體的特性來調節和規范社會秩序。在法人團體之上,國家作為具有政治強制力量的組織形式,不僅可以通過整體層次上的規范來調節社會秩序,而且還可以監督和節制各類法人團體的行為,從而為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和發展提供基本保障。因此,迪爾凱姆的社會團結理論在個人、法人團體和國家之間建構出互動體系:國家借助于法人團體的中介力量來管理和約束個人,同時實施對法人團體的監督和制約,以保障法人團體正確行使權利;個人從法人團體那里獲得最直接的生活和工作支持,同時可以從國家那里獲得對自己自由和獨立的保障,避免個人正當權益受到法人團體侵犯;法人團體對上接受國家的管理與指導,按照國家的引導實施對個人的管理和道德生活的引導,并且從國家那里獲得資源支持,通過國家的力量來實現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協作與合作的局部管理與協作合作。最后,通過三者之間這種相互輔助和相互制約的關系,最終在全社會形成形成集體意識和道德約束,消除現代社會所以面臨的沖突和矛盾。而這個制度路徑,尤其突出了法人團體作為社會融合的中堅力量,在國家與個人之間所體現的重要作用,使馬克思的宏觀結構建設在中觀制度層面上得到具體發展。
帕森斯對于社會整合的路徑分析與迪爾凱姆的社會團結思想一脈相承。他將社會整合定義為社會均衡發展的狀態,認為社會系統實現適應、目標實現、整合和維模四項功能方面的協調,就能實現系統的和諧發展。個人受到系統不同部分功能的規范而形成相應的角色承擔和文化整合,社會系統整體依靠于法律、規范、風俗習慣等不同層面的制度安排,來形成對于不同部分功能的設定。整合各個社會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功能協調而實現資源的交流,并推動整個社會系統的發展和結構變遷。與迪爾凱姆所提出的法人團體的中介作用相類似,帕森斯提出社會整合的路徑有二:一是通過法律和社會規范來避免整個社會系統和系統部分受到外來因素影響;二是通過正式制度和傳統習慣規范約束人們的行動選擇,使其能夠從屬于社會主流價值。帕森斯的社會融合制度路徑設計在中觀層面上更加突出了制度的作用,同時還延伸到了意識和行動領域。
洛克伍德對于社會整合理論進行了更為細化的發展,提供了社會整合和系統融合兩個社會融合考察維度,從內外兩種視角來衡量社會整合程度,對應著社會整合和系統整合兩種方法。不管對象是任何的一種社會群體,企業、機構、組織或是家庭,都可以衡量它作為整體性的秩序狀態,即靜態的共場性整合或是動態的時序性邏輯,在這里,社會整合是作為關系性條件而出現,系統性整合則是作為制度邏輯的連續性條件出現的,為社會融合的研究提供了動靜結合的綜合性分析工具。在此基礎上,哈貝馬斯用系統與生活世界二分法的考查框架來分析實際社會發展進程,認為現實世界被協調系統的機制侵入是導致社會矛盾頻發的主因。由于各種溝通的媒介殖民了生活世界,人的自由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此,社會融合最主要的路徑是要重建生活世界,包括:通過合理的溝通,實現生活世界中不同制度領域之間的交流,實現個人交往的合理化;關注生活世界在構建時的結構合理化;通過建立法律的平臺實現民主商談與社會合理化。與此相應,吉登斯試圖用實際的交互性來消除社會整合和系統整合之間的應用對立,相應的社會融合制度設計則側重于,微觀的在場互動與跨越時空的影響延伸能夠形成交互影響,從而實現對于社會融合發展路徑分析中的制度與行為方法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