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焱
今年是中關村創新發展40周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為進一步打通深化創新驅動發展的“痛點”和“堵點”,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海淀區今年將重塑新動力、重塑新形態,整裝再出發。
1月22日,海淀出臺“創新發展16條”,并成立中關村科學城共建聯席會,以提升中關村創新發展效率和能級,更好地服務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記者了解到,海淀區“創新發展16條”包含原始創新能力躍升、創新型企業“3×100”、“創新合伙人”、城市空間更新、“科技政府”、“科技城市”、“科技公民”、創新服務“碼上辦”等“九大計劃”和“七大行動”。
在此次海淀區推出的系列舉措中,加強基礎研究和布局高精尖產業是中關村科學城重點提升的科技硬實力,保護知識產權與培育國際標準也是政府重要的支持方向。
“創新發展16條”注重創新型企業和高精尖產業結構培育,以“3×100”計劃為依托,聚焦領軍企業、隱形冠軍和種子企業,計劃3年內培育3至5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千億級領軍企業,新增6家以上百億企業。力爭三年內新增10到15家“獨角獸”企業,培育若干科技小巨人企業,不斷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集群。
同時,“創新發展16條”提出,海淀區每年將安排近20億元的專項資金,助力創新發展。
此外,還將持續完善海淀創新基金體系,加強原始創新基金、天使投資基金、成果轉化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產業發展基金、并購基金建設,形成1000億規模的“海淀創新基金系”。
截至目前,海淀已形成40余支基金,總規模580億元。例如與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及三家企業合作設立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海淀原始創新聯合基金,年度規模2400萬元,支持相關主體圍繞前沿領域開展基礎研究;支持設立中科院科技創新母基金、北航長鷹軍民融合與先進制造基金、北理工京工弘元基金,加快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與專業機構聯合設立總規模50億的海外創新母基金,支持海外創新項目發展等。
而此次“創新發展16條”中提出的近20億專項資金,是在區級財政資金的角度做出的安排。此外,海淀還將通過多種渠道支持企業和人才發展。
作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始創新策源地和自主創新主陣地,到2020年,中關村科學城高新技術企業收入預計將達到2.6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65%以上,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將超過1.2萬家……
人才是“創新發展16條”重點關注的創新要素。海淀區將每年安排2億元專項資金,重點關注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科技經紀人等創新群體,吸引一批具有高度黏性、扎根中關村科學城創新創業的“創新合伙人”。同時分領域繪制全球頂尖人才圖譜,建立頂尖人才“儲備池”,全球范圍內加大高層次人才創新團隊引進力度。
據悉,世界頂級的海外華人科學家將是海淀區重點引進的合作對象。同時,通過設立“青年科學家大獎”和“創業雛鷹大獎”,加強對青年科學家和青年創業者的支持力度,在落戶、醫療服務、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強化對人才的綜合支持,未來3年內將安排2萬套人才公寓。
中關村科學城共建聯席會1月22日正式成立,目前,聯席會共96家單位,包含高校、創新企業、科技服務機構、中關村海外戰略科學家等7類組織,將互動協作,形成創新發展合力,起到“聚沙成塔”的作用。
海淀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海淀區將堅持服務導向的政策創新,在支持創新發展的同時,注重通過強化對企業、人才的綜合服務支持,全面優化區域創新生態體系和營商環境,打造全球創新創業者的首選棲息地。”
另外,海淀區將通過整合政策資源,加強對中關村科學城區域內各類創新主體的精準支持,提供更優質的綜合服務,從而塑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吸引各類創新主體在中關村科學城扎根發展。
“創新發展16條”中提出,海淀區政府將設立科學顧問、產業顧問制度,聘請全球頂尖科學家擔任區政府科學顧問,充分發揮科學家和企業家的智囊作用。
與此同時,還將聯合駐區高校和科研機構,深化“少年科學院”建設,形成“兩院院士+少年院士”的科學人才培養模式。
此次“創新發展16條”的亮點之一,是積極構建與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相匹配的新型城市形態。
海淀將通過組建規模100億元的空間更新基金,加快推進中關村大街改造升級,打造中關村科學城標志性示范街區。還將優化科學城創新生態系統,加強高品質友好交流公共空間建設,讓城市慢下來、讓空間優起來,為創新創業者提供更多創新交流場所。
同時,加強科技城市、科技政府、科技公民“三位一體”建設,通過強有力的科技互動,切實增強創新創業人群和廣大群眾的獲得感,使科技創新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品質依托科技得到有效提高。
“創新發展16條”提出,擬試點建設以領軍企業、著名科學家等命名的主題科技公園,打造科技秀場,樹立科技城市新標識。未來,海淀居民的家門口將出現若干“百度公園”、“小米公園”。據介紹,主題科技公園目前正在選址,爭取在今年上半年建成。
街區改造、科技公園、創客公寓……這是著眼于更高層次上構建創新生態體系和新型城市形態而出臺的新舉措。此外,海淀區還將實施生態、城市功能“雙織補”。加強生態修復,運用“再生態”的理念,采用最新科技手段,修復城市自然環境和地形地貌,依據上位規劃建設大尺度功能綠地,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打造生態宜居城市。
在產業用地方面,海淀將率先落實北京市關于加快科技創新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用地政策的意見,調整產業準入條件、創新產業用地利用方式、提高產業用地利用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海淀將發布創新服務二維碼,統籌全區創新服務職能,打造涵蓋創新創業政策發布、創新創業政策申報、服務需求對接、審批事項辦理等功能的全流程、全鏈條創新服務體系。創新服務“碼上辦”行動,將建立創新服務需求統一受理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平臺。未來,海淀區將通過一個“二維碼”集成所有創新服務政策和政務服務,解決創新服務信息不對稱的難題,優化營商環境。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海淀區還要加強“創新發展16條”與北京市相關政策銜接,整合資金和政策資源,聚焦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構建“高精尖”產業體系、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打造新型城市形態等重點任務,重拳出擊、精準發力。
鏈接:數讀“創新發展16條”
2—3家:推動一批重大科技平臺和設施落地,落地建設2—3家國家實驗室。
2億元:每年安排2億元專項資金,加強與市級支持措施銜接配套,推出市區“政策集成包”、“政策組合工具”,支持建設貫穿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全鏈條的新型研發平臺。
8億元:每年安排8億元專項資金,聚焦支持領軍企業和潛力型企業培育,形成創新型企業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新態勢。
5億元:每年安排5億元專項資金,多渠道支持“高精尖”產業發展。
2億元:每年安排2億元專項資金,聚焦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科技經紀人、科技戰略專家、法律財務管理專家等重點群體,培養一批具有高度黏性、扎根中關村科學城創新創業的“創新合伙人”。
1000億:持續完善海淀創新基金體系,加強原始創新基金、天使投資基金、成果轉化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產業發展基金、并購基金建設,形成1000億規模的“海淀創新基金系”。
100億:設立總規模100億的城市空間更新基金,加快推進中關村大街改造升級。
2億元:每年統籌2億元專項資金,聯合國際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跨國企業、投資機構,設立海外投資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