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雪 燕子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千百年來,這個問題吸引了太多哲人、專家去作答。而她,從探究一條小魚起步,用約60年時間,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2018年3月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名單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榜上有名。這是該獎首次授予古生物學家。
選擇自己的專業并非出于興趣,而是響應國家號召,但做起研究后,發現非常有意思,張彌曼風趣地說如同“先結婚后戀愛”。
1936年,張彌曼出生于南京,父親張宗漢是醫學生物學教授,卓有成就。身為家中長女,她倍受父親喜愛,父親教學之余帶她四處玩耍。夏季清晨,父女倆蹲在麥田里,看螞蟻怎樣沿著麥稈爬上去尋找蚜蟲;鄉村小路旁,兩人拿著放大鏡,辨別花朵的雌雄……
耳濡目染的結果,就是張彌曼對大自然充滿興趣,研究天賦也進一步顯現。高中實驗課上,解剖那些細小的蚯蚓,她從不會碰破血管,靈巧的操作令人贊嘆。
父親考慮到她身體弱,曾希望她學醫,將來找份清閑工作。就在此時,張彌曼在報上看到劉少奇的一段講話:“地質是工業的尖兵,國家要建設首先需要工業,而工業首先需要礦產資源?!焙秃芏酂嵫嗄暌粯?,張彌曼想為祖國解決燃眉之急。她第一次違背了父親的意愿,高考志愿偷偷填報了地質專業。
當時,中國在許多領域存在空白,急需向外取經。被北京地質大學錄取不久,張彌曼被選送蘇聯留學。1955年,16位中國學生踏入莫斯科大學古生物學系。
面對繁多的古生物,張彌曼一頭霧水,不知從哪兒著手。偶遇訪蘇的魚類專家伍獻文,她提出疑問,伍先生答了兩個字:“學魚?!?/p>
一旦作出選擇,無論如何都不改變,這就是張彌曼的性格。聽從伍先生的建議后,她便經常到河岸邊的全新世沉積中采集魚化石,夜里撒下橫跨莫斯科河的魚網,清晨采集撞進網的各種魚類,用來對比,探究古魚類同現代魚類的關系。
每一塊化石背后,好似都有一個故事,張彌曼越深入解讀,就越興奮。她也逐漸認識到其中的價值,“古生物學家,特別是研究無脊椎動物的科學家,能給國家礦產、石油開發提供基礎的地質資料?!?h3>化石里,窺見失落的史前世界
1960年,張彌曼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繼續尋“魚”。
為了找到有價值的化石,一年當中,有一半日子,張彌曼在野外度過,足跡遍布全國各地。一把錘子、一管膠水、一沓化石紙,打包在被子里,用一根扁擔挑著,就是她的全部家當。這樣做的好處是能騰出一只手,陡峭的地方可以隨時抓住路邊的枝椏,免得滑落山崖。她獨自跋涉在荒山野嶺中,夜里運氣好可以借宿農家,如果一時半會下不了山,能在山頂找個祠堂窩著就很知足。
越是人難以接近的地方,化石保護越完整,因此她選擇的路線大多偏僻。最艱難的一次行走,她背著35公斤重的行囊,步行20公里的山路。風在身邊打著旋,遠處時不時傳來不知名動物的嚎叫,聽起來毛骨悚然。她只能奮力加快腳步。到達目的地時,汗濕了幾層衣服,她一屁股坐在地上,好久才長舒一口氣。
在橫店考察那次,她借住在老鄉的閣樓上。被子不夠用,在樓板上鋪了一層厚稻草。白天行走在曠野里,晚上灰頭土臉地回到住處,卻沒水沖洗。一個月以后,她的頭發黏在一起,身上散發著汗臭,最要命的是開始長虱子,頭發上,衣服里,到處都有,癢得半夜坐起來,抓的滿身都是血道子。
野外勘探全靠雙腿,張彌曼練就了非凡體力,飯量也大大超出常人。一次中秋節,隊里發了一斤米飯、一斤烙餅,張彌曼蘸著醬豆腐一掃而光,創下了個人紀錄。
張彌曼一直堅持自己采集化石、修理化石、給化石拍照?;N藏的巨大魔力讓她癡迷。
她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考查了中生代晚期的魚類化石;調查了東北白堊紀中期及渤海沿岸地區,新生代始新世以來魚類化石……考察眾多第一手材料,張彌曼提出許多意見,與當時通行觀點不同,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大慶剛開發時,國家召集各類專家,協作分析石油的分布情況。很多專家認為,含油層在距今1.5億年的早白堊紀。而根據化石樣本,結合東亞地區古魚類演變規律,張彌曼說,含油最豐富的地層在距今1億年左右的晚白堊紀時代。大量數據面前,專家們決定采納她的意見。隨著第一股石油從地下汩汩而出,張彌曼的名字在全國引起了轟動。
勝利油田的勘探中,張彌曼發現,那一區域曾被海洋覆蓋過兩次,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其成油地質時代與普通油田不同。帶著這個重要信息,勘探隊順利找到了石油。
張彌曼說一切歸功于化石里的小魚,是它們“告訴”自己失落的史前世界是什么樣子,滄海桑田是按怎樣的脈絡一步步演變。
人類如何演化而來?3億年前,究竟是哪條魚勇敢地爬上岸,經過漫長演變,成為四足動物?要解開謎底,關鍵要知道,魚什么時候有了鼻孔,開始了第一次呼吸。
一位頗有影響的瑞典古生物學家認為,總鰭魚類就是陸地四足動物的祖先。這種說法得到學界一致認同。
1980年,張彌曼來到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進修。和她一起來到瑞典的,還有一塊總鰭魚類化石,這塊化石距今4億年,被命名為云南曲靖楊氏魚。
研究楊氏魚時,張彌曼有了一個驚人發現:楊氏魚的口腔里沒有內鼻孔。她不敢相信這個結果,為進一步驗證,把各國收藏的化石看了個遍,發現它們與楊氏魚很相似。帶著疑問,她決定深入研究。
要推翻既定說法,必須拿出證據。張彌曼選擇連續磨片法,這種研究方式精密度極高:就是把一塊化石薄薄地磨掉一層,放在顯微鏡下,根據顯示的結構,畫切面圖;再把化石磨掉一小層,畫一個切面,直到整塊化石磨完。
張彌曼不分晝夜地工作,頭暈眼花,好幾次險些栽倒在實驗室里。一塊2.8厘米長的楊氏魚顱骨化石,她畫了五百多幅線條圖。這些圖被貼在平整的石頭上,用熔化的石蠟和蜂蠟制作出薄薄拓片,再將剖面圖雕刻出來……最后,所有剖面拼出一個20倍等比例放大的標本。如此完美的成果,令同行們心服口服。
楊氏魚沒有內鼻孔,就說明它不會用肺呼吸,動搖了總鰭魚類是四足動物祖先的說法,在世界地質學界、古生物學界引起了極大震動。人們贊嘆說張彌曼“從不越出證據說話,所以當她說什么時,你就信”。如今,楊氏魚模型被陳列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在張彌曼看來,“我受的教育就是人要平等、誠實。我喜歡人家不同意我,也喜歡看年輕人比我們做得好?!弊鳛槔蠋?,她甘做墊腳石,把做了多年的泥盆紀魚類研究,交給了學生朱敏。2009年,朱敏在《自然》雜志發表了成果,揭開了“魚祖宗”夢幻鬼魚的面紗,改寫了很多生物進化史上的推論。
總拿著小鋼釬在化石上敲打,張彌曼的指紋幾乎被磨平了。她自嘲對科學有“傻瓜”般的熱愛。如今,她又投入新生代鯉科魚化石的研究,堅信從中能看出近年來地球的變化,期待未來還能和分子生物學結合。人們也期盼著,在張彌曼的巧手下,于時間中旅行的魚兒會“說出”關于世界的更多秘密。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趙瑩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