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靈敏
7月8日和9日,英國脫歐大臣戴維斯(David Davis)和外交大臣約翰遜(Boris Johnson)因為不滿6日內閣通過的脫歐方案,相繼辭職,這對一直風雨飄搖的特雷莎·梅內閣是一個重大打擊,也為爭議不斷的英國脫歐進程再添變數。
7月6日,梅首相將28名內閣成員召集到首相的鄉間別墅契克斯,共商脫歐大計。為了給與會者施加壓力,契克斯別墅外特意放著當地出租車公司的卡片——那些不想簽協議的部長們在當天辭職后返回40英里外的倫敦時,就不能再使用政府配給他們的汽車,只能打車回去。在種種壓力之下,內閣成員們貌似很快達成了一致——上午9點半開會,下午6點前就達成了一致,晚上7點左右首相府就發布了語調樂觀的新聞稿。看起來,梅首相已經成功統一了內閣成員的思想,之后就可以拿著這份得到“一致同意”的方案去和歐盟談判了。
然而,事實證明這一切只是她的一廂情愿,戴維斯和約翰遜很快用辭職表明了他們決然不認可的態度。
戴維斯和約翰遜都是在2016年7月梅開始擔任首相時加入內閣的,他們和貿易大臣利亞姆·福克斯一起,被認為是內閣“脫歐派”的核心“三人組”,也就是主張“硬脫歐”,不和歐盟藕斷絲連,退出歐洲關稅同盟和歐洲共同市場,切斷與歐盟的種種關聯,憑借英國的實力獨立發展。
戴維斯和約翰遜的辭職,凸顯了英國內閣和社會在如何脫歐問題上的巨大分歧。2016年7月23日,英國脫歐公投意外獲得通過,脫歐派以52%的微弱優勢勝出,很多人投贊成票,其實不是希望脫歐,而是為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而且公投前的輿論也讓人以為脫歐公投無論如何不會通過,所以這些人認為投支持票很安全。等到公投結果公布了,這些人才如夢初醒,開始呼天搶地,要求重新進行二次公投。然而這是無論如何不可能的。英國就此不情愿地走上了脫歐之路。
2017年3月29日,特雷莎·梅正式簽署脫歐信件并提交給歐洲理事會主席,英國脫歐的程序正式開始。6月26日,英國和歐盟談判。7月,英國內閣推出了脫歐法案草案,在下議院和上議院就進行了擴日持久的激烈辯論,經過數百次修正案和無數次否決,堅決反對脫歐的上議院先后搞出了放棄政府計劃脫歐日期、責成談判者嘗試將英國留在歐洲經濟區、給予議會脫歐談判最終決定權等重重障礙。12月15日,英國和歐盟就一些原則性問題達成一致,開始進入第二階段。2018年6月26日,英女王批準英國脫歐法案,允許英國退出歐盟。英國將于2019年3月29日晚23:00正式退出歐盟并進入過渡期。到2020年12月31日,過渡期結束,英國和歐盟之間新的經濟和政治關系將開始。
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人從最初的完全不能接受脫歐,到逐漸接受了脫歐是大勢所趨、無法逆轉的現實,但緊接著,圍繞著如何脫歐、到底是“硬脫歐”還是“軟脫歐”,英國國內再次出現了嚴重分歧,內閣也同樣如此。
幾個主張強硬脫歐的大臣,時不時甩幾句難聽的話讓梅首相難堪,而主張軟脫歐的又在內閣占了多數,對于地位一直不穩的梅來說,兩邊都是不能得罪的。梅在2016年7月接替發動脫歐公投的卡梅倫擔任首相,隨后犯了和前任一樣急躁冒進的錯誤,在2017年6月貿然舉行大選,結果保守黨得票縮水,失去了單獨組閣的能力,被迫和小黨組織聯合政府,梅差不多成了保守黨的罪人,不得不小心翼翼,一方面要在內閣的硬脫歐和軟脫歐派之間維持平衡,保住相位;另一方面要和歐盟斡旋,盡可能為英國爭取好的條件。
現在,“硬脫歐”的三員大將已經有兩員去職。對梅首相來說,眼不見心為凈,也未嘗不是好事。只是,主張硬脫歐的議員和內閣成員肯定不會善罷甘休,據說他們已經在醞釀對梅首相的不信任投票。在相位上掙扎了兩年的梅,能否過得了這一關,還真的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