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底,收到營銷短信的成都市民阿琳按照短信提示回復“T”退訂,令她沒想到的是,推銷短信不僅沒有被終止,推送的頻率反而增高了。4月15日,有記者以商家名義暗訪短信代發平臺,得到的答復卻是:退訂回“T”只是一個形式,“就算用戶回幾百遍‘T,也沒用。”
時文選讀
無法退訂的短信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購物的風靡,各種推銷式的垃圾短信不請自來,令人不堪其擾。
垃圾短信從何而來?只因一次購物留下了數據,手機就成了商家免費的宣傳陣地。如新聞中的阿琳在辦公樓下的“咖啡零點吧”自助機上購買了一杯飲品,此后手機便不斷收到“咖啡零點吧”的推銷短信;市民麥郎下載了一款名為“天眼查”的應用程序,此后便收到來自對方的短信推送。一次消費或一次下載,就“垃圾”不斷,這樣的推送又何嘗不令人煩惱呢?
用戶消費一次,不等于同意商家開啟“同意接收”的短信模式,商家又憑什么自動設置用戶同意接收這樣的“垃圾”?可惜的是,生活中這樣的“垃圾”還真不少,就連在商場購物,都可能隨之而來關注公眾號,接受到自然而然的消息推送。凡此種種,利用消費記錄獲取推送自由,商家從一開始就未嘗征得用戶同意,這種做法又豈不是侵犯用戶的正當權利?
可以說,“回T退訂”成擺設,商家或信息平臺難辭其咎。杜絕這樣的“垃圾”,需要用戶能多些維權意識,更希望商家能從一開始就尊重用戶的權利,讓愿意接收短信的自動申請,不愿意的不去打擾,豈不更好?
【素材分析】
本是一個簡單的回復退訂,卻演變為愈演愈烈的誠信之戰,這折射出的是有關部門執行和監管方面的缺失。我們需要對現有政策再次加以完善,才能更好地維護群眾利益,保障法治權威。
【適用話題】
誠信;法治;群眾利益;維權
話題拓展
“回T退訂”成擺設,該如何治理?
面對事實上無法退訂的推銷短信,專家認為,在相關短信制度更加完善之前,建議用戶不回復或作黑名單處理。這個建議很好,但是,把給眾人生活帶來困擾和無奈的短信騷擾,交給手機用戶自我救助,顯然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關于報道中提到的短信退訂,較早作出具體規定的是《通信短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其中第18條明確規定“短信息服務提供者、短信息內容提供者未經用戶同意或者請求,不得向其發送商業性短信息”。對于“用戶明確表示拒絕接收商業性短信息的”,《規定》明確“應當停止向其發送”。另外,該條還規定了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對用戶短信息接收意愿核實的責任,即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對通過其電信網發送端口類商業性短信息的,應當保證有關用戶已經同意或者請求接收有關短信息。
由此,誰是誰非,一目了然。我們知道,一個制度從在法律上確立到在現實中推行,其中的一些困難在最初立法階段不能完全準確地判斷和預測。因此,立法部門和執法部門有必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調查、總結,有針對性地不斷完善,來更好地維護群眾利益,這樣法律法規才更有權威和力量。對于短信息退訂無效一事,同樣如此,只有有關部門依法把手機用戶遭短信息騷擾的問題解決好,法治權威才能有所保障。
“回T”退不了,因為背后有退路
毛建國
推銷短信早已有之,而由于推銷短信的泛濫,以及輿論對于推銷短信的反感,在2015年,我國便發布了《通信短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其中明確要求:“短信息服務提供者、短消息內容提供者,未經用戶同意或請求,不得向其發送商業性短消息……”正是從這時候開始,很多公司在發送營銷短信時,加上了退訂方式。
回想當初,這一規定可謂深得人心,很多人對其寄予厚望,但沒想到的是,現在仍舊無法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網絡安全專家建議:用戶的退訂回復,有時反而會被后臺認為是活躍用戶,出于安全考慮,在相關短信制度更加完善之前,建議用戶不回復或作黑名單處理。簡單地講,就是“戒急用忍”。惹不起還躲不起嗎?這是很多人從小接受的教育。但無原則地忍,不應該是現代社會提倡的個性品質。在原則問題上不僅不能忍,而且要頂真較真,該爭必爭。
此外,更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有些商家會大玩“退不了的退訂”?因為這些商家有“退路”,在輿論場上,騷擾電話、騷擾短信早就成了“過街老鼠”,可有幾個商家因此受罰?《廣告法》《通信短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規定的最高不過3萬元的罰款標準,又有幾個商家被威懾到了?
背后有退路,“回T退訂”才成了擺設。
【小編說】
商家向顧客推銷,這本無可厚非,但是一定要建立在用戶同意的基礎之上。無視用戶的個人意愿,無原則地強行推銷,這換來的不僅會是用戶的反感、產品品牌的信任度下降,更是誠信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