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減負可謂是一個老生常談又常談常新的話題,今年“兩會”期間,“減負”再度成為熱詞。減負,是一直以來橫亙在學生、家長、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面前的難題,亟待破解,卻又荊棘重重。
近日,教育部等四部門聯手整治校外培訓機構專項行動的通知引發媒體和公眾的極大關注,拉開了減負的大幕,各級教育部門紛紛推出很多減負措施。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給減負明晰定義:“減負應該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指的是違背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超出教學大綱、額外增加的這一部分。”由此,給學生減負、給教師減負、給學校減負的攻堅戰在全國范圍內打響。讓我們共同期待教育摒棄浮躁、功利,回歸平和、理性。
“兩會”熱議減負,國家層面也已經先后發布了9個減負令,但為什么人們普遍感覺中小學生負擔不減反增了呢?中小學生的書包越來越重,家長的錢包越來越癟,教師的非課時工作任務越來越多,對學校教育不滿意的指責也時有所聞,教育為何成了不能承受之重?
現象: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重的方方面面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中小學生大部分都會補課、上興趣班。各種教育培訓機構層出不窮,僅蘭州市東方紅廣場附近,各類輔導興趣班不下50家。有市場就有需求,在各類輔導、興趣班異常火爆的背后是家長的瘋狂追捧。
蘭州市城關區一小學學生家長肖女士告訴記者,她兒子今年上四年級,目前除了學校的課業外,除了吃飯睡覺的時間外,孩子基本上所有的時間都在上各種班,如:奧數、英語、作文等“主課”拓展類,鋼琴、薩克斯、圍棋、跆拳道、書法、繪畫、輪滑、街舞等特長類課程,孩子的時間從早上6點半讀英語始,到晚上11點彈完鋼琴結束,排得密密麻麻。問孩子苦不?肖女士說:“當然苦,可是現在不吃苦,長大了就會吃苦。社會競爭這么激烈,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為人上人。”
正是基于“望子成龍”的心態,家長竭盡所能為孩子創造一切學習的機會,孩子卻在拔苗助長下不堪重負。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嘗試過童年快樂玩耍的孩子長大了能成為一個享受多彩生活的人。
除了補課、上興趣班之外,中小學生負擔之重還體現在家庭作業上。有數據顯示,我國中小學生每天課外寫作業的時間是2.82小時,時長已超過全球平均水平近3倍。
據調查,蘭州市學生寫作業時間長可謂普遍現象。對此,不少家長深有體會,西固區某小學三年級的楊杰每晚寫作業要寫到10點半,楊父分析了原因,語文數學英語作業,有寫的有算的有背的,孩子緊趕緊9點能寫完,稍微查個字典、喝口水、上個廁所,就到了10點半,甚至遇到孩子不想寫的時候,磨蹭到12點的時候也有過。對此,孩子累,家長疲,說起來都是辛酸淚。甚至有一位家長向記者吐槽,說陪孩子寫作業陪到了“懷疑人生”。
那么,孩子寫作業時間長原因何在?蘭州市七里河區五星坪小學王國乾老師認為原因比較復雜,作業過量有課內作業重復性的問題,也有課外家長多加的因素在內,如,數學配套練習一本就夠了,但有的學校會給學生再配一套外省的“黃岡小狀元”之類的,家長再給學生買一套“天天練”,無形中就多了兩到三倍,學生負擔無形中就增加了。這種為了提高成績而犧牲學生興趣、健康的做法屬于涸澤而漁,犧牲的是學生長遠利益,對他們后期發展非常不利。王國乾說:“要想把學生從題海戰術之中解放出來,把老師從無窮無盡的作業批改之中釋放出來,讓學生做有效作業,做經過科學設計并拓展學生思維的作業,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減輕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
除了課外班過多、作業過量外,中小學生負擔重還體現在睡眠不足上,受作業、課外輔導、興趣班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沒有玩的時間,沒有充足的睡眠,負擔自然就重了。對此,陳寶生部長提出了減負的目標,“減負應該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指的是違背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超出教學大綱、額外增加的這一部分。”即減負就應把這些超綱、額外的課業負擔減掉。采訪中,很多教師對此深表認同,校內的作業的確一再精簡,但家長們卻不這樣看。一位中學生的媽媽對記者說,輔導興趣班有它存在的理由,孩子校內跟不上、吃不飽勢必要追趕或者培優,不學不行!由此看來,“減負”工作仍任重道遠。
施策:應從嚴治理校外“增負”
校內“減負”的步伐在加快,學生校外“負重前行”的情況卻日益嚴重。中國教育學會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
本應為學校教育有效補充、滿足多元化需求的校外培訓機構,在“校內減負”初見成效的當下,卻裹挾家長帶著孩子一路狂奔,成了“校外增負”的主力軍。這種現象帶來的不只是家庭經濟負擔變大,更使學生的課外負擔加重。
好在2月底,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被稱為“史上最嚴減負令”的通知,明確提出嚴禁校外培訓機構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并從嚴治理校外培訓機構。
“禁令”之下,經調查發現,原定于3月18日舉行的“希望杯”全國數學邀請賽蘭州已停辦,比賽雖然暫停,但相關培訓并沒有停止。記者在蘭州市的多家培訓機構看到,奧數、英語、作文等培訓班依然火爆。這些培訓機構均表示,原有的培訓班都在繼續舉辦,有的班報名學生不減反增。
“雖然禁賽,但培訓機構‘換馬甲的速度很快,跟風快。”蘭州市城關區一位家長說,“例如,現在國家提倡古文、藝術、書法,培訓機構馬上就開出相應的提高班、拓展班。”
培訓機構花樣百出,為的是直追住房按揭的補課費,這讓普通家庭備感壓力。“孩子補課的費用占了家庭支出的絕大部分。”兒子就讀高一的胡女士說,“一對三補數學或英語兩個半小時至少500元,大課200元,每個月都要幾千元的補課費。家長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送給了培訓機構。但是為了孩子,沒辦法啊!”
所費不菲給孩子補課到底值不值?在王國乾老師看來,這種超前學習、超綱教學反而損害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的成長過程像一棵樹,澆了大量化肥可能會迅速成長,但到后期會病態發展,“這也是中國很多小神童長大后‘泯然眾人矣的原因,建議家長心態要放平穩,減少焦慮,不要一味揠苗助長。”王國乾說。
對此,業內專家指出,要合力抵制課外輔導亂象,關鍵還得看國家政策落實,既要開展專項治理,也要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更要切實擔負監管職責。
苦惱:教師負擔該咋減?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首先離不開一支高質量和有職業歸屬感、幸福感、榮譽感的教師隊伍,最終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素質健全、心態陽光的一代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要有空間才會有發展,給學校獨立的辦學權力,還教師足夠的成長空間,學生的健康成長才有可能。如果不能先為教師“減負”,為學生“減負”可能就是一句空話。
蘭州市安寧區教育局局長贠國強認為,很多教師每天看似只上幾節課,但是,諸如備課、批改作業、制作課件、撰寫論文、教研進修、管理學生、處置突發事件等,會耗去他們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同時,校內外的各種考核、達標、檢查、驗收、評比等等,更讓教師疲于應付,造成教師負擔過重,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贠國強說,要為教師徹底減負,首先,必須為教育減負,必須減少流于形式、重復性的和其他不必要的評估和檢查,減少無關的會議、無實質意義的考核達標;減少教師非教育教學活動,讓他們能夠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其次,徹底消除大班額,教師教學負擔少了,教學質量也就上去了。再次,建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聘請一定數量的工勤人員,完成校園安全、宿舍管理、學生營養餐管理等非教學任務,讓一線教師從這些瑣碎的非教學事務中解放出來,休息權得到保障。最后,為教師教學創造一切條件,學生就近入學,教師也應就近上班,從交通便利上、從后勤保障上多為教師謀劃,讓教師無后顧之憂,從而專心育人。
說到為教師減負,蘭州新華小學教師王鳳認為,為教師“減負”,需要建立相應的保護機制,從精神上為教師減壓。當出現了有違師德的個別事件,應該通過協商共治的辦法解決,不能一味地將板子打在教師群體身上;當教師的合理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需要有專業機構或行業組織為教師撐腰,因為教師也需要良性、寬容、信任的社會輿論環境。教師工作時保持愉悅、積極的狀態,學生自然也會有陽光、積極的學習態度。
說到底,為教師“減負”,就是要減輕教師職業所面臨的不科學、不合理的外在負擔,同時從精神、制度、專業及保障等方面給教師更多支撐,讓教師樂教、善教,安心從教。唯有如此,教師才會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改革:招考和評價制度要跟上
過去60多年,國家層面已發布了9道“減負令”,地方出臺的“減負令”更是多達上百道。然而,“減負”這場持久戰依然處在“打怪升級”的現實困境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的育人觀尚未改變。
《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改善家庭教育,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鍛煉和休息時間。”而要消除家長們的焦慮,從根本上來講,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變革評價機制和招考制度勢在必行。
減負,就要切實轉變教育政績觀和教育質量關,突破建立多元評價體系的阻力,切實建立多元評價體系,變革評價機制和招考制度,以徹底扭轉唯分數和唯升學率的束縛。
過去一年中,從國家到地方層面,出臺了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不以升學率為標準來評價學校和教師的工作、控制考試次數、探索實施等級加評語的評價方式、考試成績不進行公開排名等一系列規定,力求實現從育“分”到育“人”的轉變。如,北京市各小學紛紛推出“樂考”與“樂學”模式,代替傳統評價與教學方式,讓考場變身“采摘園”,把考分變成“小星星”。更為關鍵的是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2017年,上海、浙江兩地試點新高考,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成為招生錄取工作的重要參考。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四省份成為第二批試點省份。
由此看來,構建多元評價體系,進行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營造健康教育生態,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減輕教師過多壓力,“減負”這場持久戰,有了更多制勝的希望。
反思:學校、社會、家庭應合力減負
什么是好的教育?是為了考取一個好的分數,上一所好的學校,還是為了讓人的發展更完善、更幸福,更好地成為他自己?整個社會都該反思了。
“這些年,各種成功學、培訓機構的廣告滿天飛,帶來的結果就是家長的口袋空了,學生的負擔重了,學校的教學秩序亂了。一些不符合教育規律、不符合學生健康成長需求的理念到處流傳,給家長制造焦慮,給學生制造負擔,這種現象應該堅決杜絕了。”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梁一仁教授說,“整個社會都要提高教育素養,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成功觀,使我們的減負工作有一個正確的思想基礎。人們的教育素養提高了,不再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學,那些培訓機構炫耀的培訓成績單,不再聽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只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按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來辦事,學生自然就能健康成長。”
贠國強說:“教育是個系統工程,只有和教育有關的負擔都減下去,減負才能說是有成果的。學生負擔減下去了,但是老師的負擔不減是空談,老師的負擔減不減也與學校的負擔重不重有關。試想,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快,農村學生大量進城,城里學校數量不足、班額不足就成為突出難題,班額大、擇校難就成為社會問題。這個社會問題又牽涉到教育公平問題、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問題……因此,只有系統地解決各種問題,從根源上抓起,整個社會形成了共識,只有學校、社會、家庭合力減,大家的負擔都減輕了,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為學生減負、為教師減負、為學校減負、為家庭減負。”
教育不是流水線上的商品,不能盲目追求生產速度和經濟回報。教育是慢的藝術,是最需要靜心的事業。當全社會摒棄了浮躁、功利,良好的教育生態自然就回歸了。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