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作文講評完就開始發獎,彤是五星第二名。發放獎品時,她站在講臺前,又開始猶豫不決。面對琳瑯滿目的獎品,她伸手想拿那只簽字筆,結果又轉到另一個花皮軟面抄,本以為她定了,她又轉到微型訂書機上。排在她身后的勇夸張地捂著臉長嘆一聲:天吶,排你后面我好命苦哇。班上響起了一陣壓抑的哄笑聲。我看見彤的臉漲得紅紅的,急得都要哭了,可還是猶豫不絕,就是不知道拿哪一個。
我也發愁地看著她。這種情況在班級活動中常見,但凡需要做出選擇的事,都會令彤糾結不定。比如做游戲,別人都趕緊去找自己喜歡的項目排隊,只有彤站在那里不知所措,最后往往還是我替她做出決定。
彤在家中也是這樣。那一天,彤上學遲到了。原來早上出門,到半路時,彤媽的電動車倒了,彤的衣服在水坑里弄臟了。媽媽帶她回家,到了樓下,就讓彤自己上去換件衣服下來。知道孩子這個習慣,彤媽還囑咐了一句,讓她穿那件粉紅色的衣服。結果這一等就等不下來了。最后彤媽等不及了,跑到樓上,看到女兒在衣柜前舉棋不定。沒等她吼,彤就跟她嚷,到底讓她穿哪件粉的。原來彤有長短兩款粉紅外衣。這樣一折騰,結果就遲到了。
人的一生,面臨著無數選擇,小到吃什么穿什么,大到選擇學校、選擇工作、選擇愛人。每一個選擇都會對未來的生活產生影響,甚至決定你未來人生的走向。選擇錯誤和難以選擇都同樣會帶來嚴重影響。
如果像彤這樣,面臨選擇無所適從,那無論你多聰明、多懂情感,都會被猶豫不決所擊垮。先不說難以成就大事業,就是自己的生活也會處于壓抑和焦躁中。當一個個機會在你觀望和猶豫時和你擦身而過,遺憾和后悔就會將你重重包圍。
彤的選擇困難來自于內心的糾結和不自信。首先,這些獎品每一個都有她喜歡的方面,選一個必將放棄另一個。第二,她不相信自己對獎品優劣的判定。像彤這樣的問題,在很多學生身上都存在,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
選擇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民間有一種習俗叫“抓周”,孩子滿周歲那天,父母在孩子面前擺放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東西,諸如筆墨紙硯、珍寶玩具、服飾胭脂、瓜果點心等,讓孩子隨意抓取,借此預測孩子一生的性情和志趣。一歲孩子的選擇力和決策力不僅僅出自于本能,也體現周圍環境在他一年成長中潛移默化的影響。
孩子本能的選擇能力在成長過程中常常被父母壓抑。父母出于各種考慮,常常剝奪孩子的自主選擇權利,理由無外乎是“我都是為你好”。
彤就是這樣。從小到大,父母包辦了她所有的事情:學習用具和生活用品都是家長事前買好,上什么輔導班是家長選擇,假期出游去哪里更是大人做決定。他們認為,彤是小孩子。一個小孩子哪懂什么。就這樣,彤漸漸長大,本能的選擇被壓抑,理智又無法做出判斷和決定,造成了一系列的苦惱。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家長要改變想法,肯于矯正自己的想法、做法,敢于放手去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
生活中天天有選擇,只要父母留心訓練,孩子的選擇能力會得以快速提升。
比如,帶孩子去圖書館借書,讓孩子自己選擇書籍;外出就餐讓孩子點一道自己喜歡的菜;上學放學讓孩子選擇途徑和交通工具。不論孩子怎么選擇,最重要是講出選擇的理由,這是訓練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講理由的過程就是訓練孩子“心腦合一”的過程,需要分析面對現狀和有限的各項條件,然后加以比較衡量,最后進行取舍,也就是選擇。這樣才能調動孩子快速動腦思考,訓練大腦快速自動構建選擇模式。
一旦當孩子做出選擇,給出理由,千萬不要橫加否決,即便再不合理,也要引導孩子明白選擇的誤區在哪里。如果孩子的理由有合理成分,就要采用,或者部分采用。而生活中屬于孩子自己的事務,就要徹底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哪怕你覺得不太合適,對于孩子也是一種收獲。只有主動選擇了,才有機會獲得最好的、最合適的,而不選擇就是放棄。
放手讓孩子選擇,你還能收獲另一個驚喜,孩子能感覺到你的尊重和信任,從而變得自信,也會感受到責任,因為無論選擇的后果是什么,他(她)都要面對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