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
【關鍵詞】 農村;留守寄宿生;管理辦法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7—0035—01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大部分農村學校布局進行了很大力度的調整,一些走讀式學校向寄宿制學校逐漸轉化,許多農村留守學生同時又變成了寄宿學生,農村留守學生的教育本身就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現在又加上離開了熟悉的家庭,家庭教育就更難了。因此,作為學校和老師就應該主動承擔起這個責任,探索如何為他們在學校里建一個溫馨的“家”,盡可能地去填補留守寄宿學生的監護真空,給他們一個真正有愛的“家”。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有效運用“校中建家”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留守學生學習生活之家
“校中建家”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種以校為本的家校合作方式,留守學生在校寄宿,把在家庭生活的部分時間移到學校,由學校及教師來完成部分家庭教育任務。以我班留守寄宿學生所在的班級為例,8至10人為一組,小組中有男有女,一同就餐、勞動、課外生活等,同性同組的學生安排在同一宿舍,每組安排一個家庭教育老師負責學生生活、勞動、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以及與學生家長的交流等,這樣班級就成了一個大“家”,寢室、餐席、學習小組組成了一個個小“家”,讓留守寄宿學生在學習、生活和活動中能夠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和滿足,盡可能彌補家庭教育缺失所帶來的一些遺憾。
二、把留守的寄宿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來愛護,做他們的良師益友
留守的寄宿學生雖然離開了父母,但不能讓他們覺得在學校缺了父母般細致的指導和關懷。所以,教師和管理人員對他們要以誠相待,使他們感到教師親切、接納的態度,使學生增強信任感,感覺到教師如同知心朋友,從而縮短師生間的心理差距,對學習、生活充滿希望。教師愛戴學生,學生信任教師,這種精神力量對那些有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的學生來說,具有降低焦慮、緩解緊張的作用,可以使他們敞開心扉,大膽向教師傾訴自己的心聲,釋放苦悶和委屈,這樣既有助于教師了解他們,也能使他們郁積內心的情緒得以適當的渲泄,從而使他們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輕松愉快地學習和生活。作為一名教師,與留守寄宿學生朝夕相處需要坦誠,與之談心應注意表達方式、時機和態度,要抱著對他們關心負責的態度,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傾聽他們的心聲,才能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克服自卑,戰勝挫折,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三、為留守寄宿學生營造溫馨健康的心理成長之“家”
1.教師在學習、生活中要學會傾聽學生心聲,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學會傾聽,要善于運用傾聽的方法來解決留守寄宿學生的心理問題,成為學生的知心人。傾聽不只是用耳朵去感知說話者的語言和內容,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探索和發現。教師要察言觀色,從他們的語言和非語言的行為中、表達中聽出深層次的內容,聽出問題,聽出矛盾,進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傾聽的重要性在于及時做出反應,并讓對方感覺到你在注意他,愛護他。教師應鼓勵學生傾訴心聲,從而全面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掌握學生的所思所想,更有針對性地解決留守寄宿學生的心理問題,使他們不斷正確認識自我,盡快擺脫障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發展自我的能力。
2.學校要努力營造富有人文氣息的校園環境。校園環境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隱形課堂,對長期生活其間的留守寄宿學生心理發展起著熏陶作用。因此,我們校園的一草一木,每一棟房屋,每一面墻壁,每一個角落在設計時都應充分考慮寄宿制學生的感受。“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良好的校園環境能使留守寄宿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得到改善和提高。
3.積極創造寬松的班級環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圍。作為班主任要愛心治班,真正關心每一位留守寄宿生,真誠地與他們交往,注重每個留守寄宿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小到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大到一次家訪、一次班級活動,都要撫慰他們敏感而脆弱的內心,滋潤他們孤獨而無助的心靈。
四、構建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立體式教育網
學生家長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孩子寄宿學校,家長不僅不應有孩子在學校管理,無責一身輕的思想,反而更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在孩子放假在家的日子里,要認真了解孩子的生活狀況、身心健康,發現問題及時與學校聯系,及時解決問題。學校也要定期召開家長會,及時反饋孩子的情況,針對孩子存在的問題,聯系孩子的性格特點,與家長探討教育方法,做到密切聯系,緊密配合,共同教育。教師要深入學生家庭生活,通過家長學校、座談會、個別談話、電話隨訪等途徑,加強與家長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實際,建立“學校—學生—家長”之間暢通的聯系方式,積極探索加強家校共同實施安全教育的工作機制。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