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倩
【關鍵詞】 宗法制度;封建社會;血緣觀念;家國同構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7—0078—01
受我國傳統農耕型經濟的影響,世代聚居之下的先民漸而形成安土重遷的民族心理,生活區域的固定和血緣關系的延伸也使得宗族的穩定發展成為可能。注重血緣、敬畏祖先,牢固的父系家長制在家族中不斷發展,從而形成等級分明的宗法制度。
一、宗法制度的形態演變
原始社會末期的宗法制度。這一時期可以定義為宗法的“萌芽”時期,宗法制度表現為一種父系氏族公社下的宗法形態,男權在家庭中的統治地位得到提高,由男權發展起來的族權和家長權開始存在。此時,父權家長制和階級社會宗法制度之間既表現出明顯的繼承關系,又存在質的不同。
奴隸社會的宗法制度。這一時期的宗法組織直接由原始的家長制發展而來,宗法制度也在夏、商、周三朝得到確立和完善,而以西周春秋時期發展得最為典型。周武王伐紂滅商重建統治秩序,在建立新的統治制度時,確立了嫡長繼承制,“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通過宗法分封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由天子到士的金字塔式宗法結構。
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度。春秋以后,嚴格意義上的宗法制度已開始瓦解,但個體家長制家庭隨著原始氏族宗法組織的瓦解而不斷分化獨立,在此基礎上經過數代的繁衍和發展,形成了存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宗法組織。戰國秦漢時期的宗法組織表現為舊宗族勢力和個體家長制家庭的并存,個體家長制家庭的分化獨立也促使新宗族勢力的產生和發展。此時的宗法組織還未形成與中央政府相對抗的力量,只能作為皇權的基礎和支持。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地方宗族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開始擁有獨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與秦漢時期不同,此時的宗法勢力和宗族組織與皇帝一般不同姓不同宗,從一開始就站在中央政權的對立面,形成一種割據形態。宗族組織的存在使得宗族統治與地方統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相結合,這對于地方的社會穩定和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一旦皇權削弱,封建割據勢力便可借助力量強大的本地宗族勢力來對抗中央,使得國家動亂不斷。宋朝建立后,我國封建宗法制度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統治者吸收前朝的經驗教訓,采取一系列措施集中政權,使地方宗族勢力由強變弱,地方宗族勢力成為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力量。明清時期,地方宗族勢力作為封建政權鞏固統治的輔助力量表現得更為明顯,宗法制度對社會和人民的影響更加深入。宗法制度的瓦解發生在近代中國,直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建立,封建宗法勢力才得以取締和瓦解。
二、宗法制度對封建社會的影響
宗法制度能夠存在和運行的基礎就是家長制和夫權制,其最鮮明的結構特征是“家國同構”,指的是家庭、家族在結構上和國家具有相同之處。小家庭組成大家族,大家族組成大宗族,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以宗法血緣為紐帶的家庭結構和家族制度逐漸成熟、完備,等級分明的運作體系也成為古代社會治家和治國的標榜。在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觀中,個人的存在和發展必須依托家族,家族的興衰榮辱與個人緊密相連。自然地,家國合一的宗法制度就使得任何一個社會成員都依附于宗族之長和天子。
宗法制度之所以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還體現在它對國民意識的塑造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首先,無論是統治階級的權力繼承,還是社會中家庭或家族的延續,都深受血緣觀念的影響,無論是家長、族長還是統治者,都在家庭、宗族和國家中擁有絕對的權威。其次,孝悌觀念也源于血親觀念,所謂“孝”,就包含了“養”、“敬”和“無違”的行為,當傳統孝道超越自下而上的親情轉化成為尊卑有序的父子關系,它就成為家庭權威的體現。當家庭關系推及至社會,君臣關系與父子關系間就具有了類比性,對尊卑有序的家庭秩序的服從就會轉化成對權威(君主)的服從。強調血親觀念的宗法制度正是通過移孝于忠的治理理念來維護統治階級的權力和利益。
家國同構對于鞏固和穩定中國傳統社會的形式與傳統文化產生過正面的作用和影響。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轉型,代表著傳統社會形式和文化的家國同構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在家國同構的政治運行體系之下,國家治理過分依賴人治,未能形成科學系統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帶有極強的隨意性,導致政治權力的過分集中和政府行政效能的低下,進而加劇國家與社會個體之間的矛盾對立。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家庭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得到改變,政府與社會個體不再處于你死我活的對立狀態,而是緊密聯系的統一整體,社會力量的成長不僅能推動社會本身的不斷發展,也對國家政治權力的運行產生監督制約的作用。國家的治理方式和治理觀念只有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推動國家和社會運行的良性發展。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