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姝
[摘 要]側重于傳媒框架的研究者們提出,每天我們看到的新聞猶如萬花筒,可是內里早已形成自己的固定模式和做法,這就是新聞的框架。新聞的框架就是選擇的原則——刻意強調的、闡釋的和呈現的符碼。新聞生產者為了應對紛繁復雜、千變萬化的世界,需要采用一些經過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的行為方式,以便很快處理大量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信息,并將它們套裝在一起。因此,這些框架就成為大眾媒介文本編碼的一個重要的制度化了的部分。
[關鍵詞]新聞;生產領域;框架分析
一、新聞源中框架的構建
在新聞生產過程中,消息來源是影響新聞框架的一個重要因素。從新聞源開始就存在著固定的模式和做法——框架。比如,伴隨發行與廣告緊密掛鉤,報社為了追求獨家新聞,開始積極尋找信息源。但由于財力、人力、物力的有限,報社無法把自己的新聞網撒到世界各個角落,這時專門提供信息的通訊社出現了。媒體與通訊社,媒體與媒體聯手像一張網一樣共同覆蓋了世界。新聞行業就是在這樣的“網”中生產新聞。但網畢竟是有網眼的,于是在新聞覆蓋的網絡上就留下合乎新聞職業普遍觀念的相同網眼。這個“網”就是一種框架,它在確定哪些事實成為新聞的同時,也就把其他的事實排除在外。此外,不管是在采訪區,還是事發現場,記者們往往會與同行共享信息。記者還可以嫻熟地根據新聞內容比如火災、車禍、會議等等,很快確定去哪里找信息源,從什么角度報道,采訪什么人等。
因此,由于新聞工作者獲取新聞源時的一些常規性做法,決定了一部分事實被選入框架內,從而將其他事實排除在框架外。
二、新聞價值中框架的構建
新聞價值決定著新聞的取舍,而且也影響著一些新聞被凸顯還是被淡化。有學者從滿足受眾“共同興趣”的角度出發,把新聞價值歸納為“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等要點。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指導新聞報道寫作的教材中有著更為詳細說明:在“相關性”、“有用性”和“趣味性”這些判斷新聞價值的總原則之內,“新聞工作者們在每個潛在的新聞報道中尋求更為明確的元素”,包括“影響力、沖突性、新奇性、顯赫性、接近性、時效性”等。此外,隨著傳統的受眾轉化為“媒體消費者”,新聞工作者對于新聞價值的選擇和判斷也要隨著受眾的需求而改進。框架研究者們則提出除上述新聞價值判斷標準外,在新聞生產中,妥協和協商對于新聞價值評估具有重要作用。
1.組織內部的妥協與協商
在新聞生產中,組織內部的各種壓力影響著對新聞價值的判斷。比如,每家媒體都有其一貫的政策、傾向性,然而這種政策、傾向性并不通過公開表現出來,但每一個在媒體工作的人都知道自己媒體的政策是什么。這主要是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如:某一個記者被批評,某一個報道、電視節目被取消,某一類體裁的稿子容易刊發,這都暗示了媒體的傾向性,于是記者、編輯就會在順應媒體傾向性的框架內判斷新聞價值。其次,組織內部編輯與編輯之間,編輯與記者之間,記者與記者之間的關系也對新聞價值的判斷產生影響,新聞價值是各種關系相互協商的結果。例如:編輯們在選題會上都努力推薦自己的選題,爭取希望本部記者的稿子能在每天的新聞產品中占據好的位置,有時討論會比較激烈,但為了不妨礙群體完成日常工作,編輯們提出的異議也是有限度的。編輯之間必須維護一種平衡,新聞價值就是由編輯為了維護相互間的平衡而達成的一致意見所決定的,這是編輯們確定新聞價值的一個固定模式。
2.外在社會壓力的妥協與協商
新聞媒介及其生產不僅受到來自組織內部的壓力,由于媒體存在于特定的社會和特定的環境中,所以不能不受到來自外在社會的壓力,比如信源壓力、商業壓力、政治壓力以及其他媒體壓力。所以記者、編輯判斷新聞價值的標準,就是與各種外在壓力協商、妥協的結果。
3.時間、范圍、資源等客觀條件限制
在實際操作中,記者、編輯因工作時間的模式化,信息來源的模式化常常被迫放棄一些新聞,而那些在實踐操作中契合媒介作業時間、符合新聞生產者預期的新聞相對更容易入選。例如:各種媒體,包括報紙、廣播,電視都有自己模式化的工作時間,往往在工作時間內發生的新聞事件比工作時間外發生的新聞事件容易進入每天的新聞產品中去。比如在報社,大部分記者上午10點到11點上班,這時與新聞生產相關的辦公室都已經做好了各自的準備,到了下午的6點到 7點大部分記者就下班了,因為這時主要的“新聞來源”都已經下班了,如果7點之后出現偶發事件,除非特別有競爭價值,否則很難進入每天的新聞產品中去,因為越晚編輯留下的空間就越小。所以,如果在下午4點和晚上10點發生了價值相同的兩件事,那么第二件事肯定被篩選掉。
結語
隨著框架理論備受研究者青睞,被廣泛運用到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各領域,國內外運用框架理論做各種實證研究的文章很多,呈現出一種開放、多元的取向,但全面介紹、評析該理論的文獻并不多。在這種情況下,對該理論進行一個系統的梳理,分析該理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對于正確運用新聞傳播框架理論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凌燕. 可見與不可見一90年代以來中 國電視文化研究.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 社,2005 年版第3頁.
[2]朱虹.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和公益性質, 努力提高中國電視節目品位一答中央 電視〈新聞會客廳〉欄目記者問.有線電 視技術,200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