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薇 (大連市普通高中創新實踐學校 遼寧大連 116000)
PCR擴增技術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學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中的實驗內容,是“多聚酶鏈式反應擴增DNA片段”一節的難點所在。筆者對該實驗進行合理改進,設置了具有現實意義的實驗背景,優化了實驗方案,使其更適于課堂教學組織。
1.1 PCR的原理 PCR是一種體外擴增目的DNA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它以DNA為模板、引物為指導、多聚酶為工具、4種脫氧核糖核苷酸為原料,在特定的反應條件下,經變性、復性、延伸多個循環,擴增大量目的DNA以達到分析、檢測等實驗目的。該技術的特點是快速、精確、高效、易操作。
作為最常用的PCR結果檢測方法,瓊脂糖凝膠電泳具有直觀、準確的特點,只需在完成電泳后,將瓊脂糖凝膠放置在凝膠成像儀中觀察,根據特異性條帶的有無、大小范圍,判斷實驗成功與否,適用于教學開展。
1.2 PCR的應用 作為一種重要的分子生物學技術,PCR被廣泛應用于遺傳病診斷、古生物學研究、基因克隆和刑偵破案等多領域,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開展此實驗,既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實驗興趣,獲取實驗成就感。
1.3 PCR的操作 操作導圖見圖1。

圖1 操作導圖
1)知識目標:簡述PCR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力目標:使用分子生物學實驗儀器進行PCR實驗,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養成合作探究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開展教學組織,筆者依據教材,將籠統問題具體化,對實驗背景和實施方案進行改進完善。
3.1 實驗背景 以刑偵破案作為實驗背景。警方已從案發現場找到了少量嫌疑人的頭發,卻難以提取出大量的DNA用于嫌疑人性別分析,如何通過PCR技術實現性別鑒定,幫助警方破案?已知:人類女性的性染色體為XX型,男性為XY型,而Y染色體上有一段特異性的DNA序列,稱為“DYZ1”序列,它只存在于Y染色體上,是男性特有的DNA序列[1]。根據這一事實,若在DNA樣本上檢測出“DYZ1”序列,則可判斷嫌疑人為男性,反之為女性。
3.2 材料與儀器 性別鑒定試劑盒、微量移液器、微量離心管、移液器吸頭、離心機、渦旋混合儀、PCR儀和瓊脂糖凝膠電泳儀、凝膠成像儀等。
3.3 實驗步驟
3.3.1 獲取模板DNA 以毛囊細胞中的DNA作為模板DNA,分別取1名男性和1名女性帶有毛囊的頭發各4根,分別置于2個0.5 mL離心管內,男性標為甲,女性標為乙。
3.3.2 配制PCR反應體系 利用PCR試劑盒中提供的“DYZ1”特異性引物對模板DNA進行PCR擴增。反應體系中各成分用量如表1所示,總體積為20 μL。置于混合儀上數秒后,放入微量離心機,使反應液集中在離心管底部。

表1 PCR反應體系
3.3.3 設置PCR反應程序 將已離心的甲、乙2個離心管放到PCR儀中,設置好循環條件后啟動PCR儀,完成PCR擴增。
循環條件為:預變性溫度95℃,保溫30 s;變性溫度95℃,保溫20 s,復性溫度52℃,保溫20 s,延伸溫度72℃,保溫20 s,循環次數為30次。
3.3.4 PCR結果檢測 稱量0.3 g瓊脂糖粉末,量取20 mL的1×TBE加熱溶解瓊脂糖(為避免加熱過程中溶液過度蒸發,實際可多量取3~5 mL的1×TBE),加入1 μL的GoldviewⅡ型核酸染料混合均勻。灌膠,待凝膠凝固后,分別取甲、乙2組PCR產物各10 μL,各與2 μL的6×上樣緩沖液混合,將混合液分別加入到2個上樣孔內。
向電泳槽內加1×TBE至剛剛沒過凝膠,調節電壓至4 V/cm,電泳20 min。電泳結束后,使用凝膠成像系統觀察并拍照。
如圖2所示,可清楚看出,在紫外燈照射下,甲有一條長度為500 bp左右的明亮DNA條帶,乙沒有任何條帶顯示。由此判斷,樣品甲PCR擴增出的DNA片段與“DYZ1”片段大小吻合,即PCR產物是男性“Y”染色體上的“DYZ1”,而乙沒有擴增出DNA片段。綜上所述,甲為男性,乙為女性,即實驗結果與事實一致,實驗可行。

恰當、易懂且具有針對性的實驗背景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實驗熱情,加深學生對PCR理論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構建清晰、確切的知識體系,且在設置實驗背景的同時,明確實驗目的,完善實驗方案,使PCR反應體系及PCR反應程序更加具體化,更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瓊脂糖電泳的檢測手段可使實驗更加嚴謹。通過以上教學改進,可大幅度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在實驗的教學組織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完成實驗任務,更需要幫助學生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所以實驗方法的準確性和嚴謹性就尤為重要。筆者認為,改進后的實驗在材料準備、PCR條件建立以及結果檢測方法上,都更加完善,且本實驗所需實驗器材較少,實驗藥品毒性極低[2],對實驗室也無特殊要求,適合在高中生物學實驗教學中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