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薈竹
依托特色農業產業和優勢生態文化資源,農旅融合提升了農業綜合效益,全縣近13萬農民融入鄉村旅游產業鏈
穿過十公里長的泥巴山隧道就來到了漢源縣,天氣從小雨驟然轉晴,氣溫上升,陽光燦爛,像是穿過了時空隧道。
漢源縣位于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過渡地帶,群山環繞,河流密布,陽光豐沛,有著“攀西陽光第一城”的美譽,良好的氣候條件令漢源瓜果香甜。在此基礎上,漢源提出了“農業景觀化、景觀生態化、生態效益化”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優勢,構建起田園景觀系統,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動農旅融合,成為遠近聞名的“花海果鄉”。
2017年,漢源縣鄉村旅游收入達到33.06億元。
沿著雅西高速一路向南,從成都到漢源只需要三個小時。
3月24日是漢源第七屆桃花節開幕第二天,正值周末,一輛輛掛著成都牌照的汽車駛進申溝桃花源,一路的風塵仆仆被盛開的桃花“抹”去,來自城市的游客盡情享受著鄉村自然美景。沿著鋪好的景觀道路上山,整片的桃花林出現在眼前,開得絢爛極了。漢源縣委宣傳部外宣辦副主任李從浩頗為自豪地說:“我們這里的桃林可不止十里,而是萬畝桃林。”一路上,有的游客端著相機拍攝桃林美景,有的游客笑容燦爛同桃花合影自拍,可以預料晚上的朋友圈里一定也是同樣精彩。
從雅安或者漢源縣城來的游客也不少。趁著天氣好,李先生帶家人來這里賞花踏青,“這里交通便利,路也修得好,加上這兒的黃牛肉老人也愛吃,所以經常帶著老人來玩”,李先生說。
農家樂的老板告訴記者,不止省內還有內蒙古、蘇州的游客組團來玩,在這里“閑看庭院花開花落”,游客們跟老板約好等櫻桃成熟了還要來。
在漢源,鄉村旅游不只一時一季,這歸因于漢源積極打造四季景觀平臺,將單一的節慶短時農家觀光休閑發展為四季風情農家體驗度假,將漢源“賞花月”變成“賞花季”、“品果節”變為“四季椒果采摘節”,使漢源成為“春天是花園、夏天是林園、秋天是果園、冬天是莊園”的四季農業景觀公園。
如今的申溝村有個美稱叫作申溝桃花源,而在二十年前,這里還是個缺水的山村,經濟條件不好。1997年就在申溝村任村干部的申立健說起那時候,一擺頭:“我那會兒每天的主要任務是調解矛盾。”
慢慢地,越來越多的村民想發展、想改變,1992年村民李勇軍開始種桃樹,生活眼見著好起來。他便帶動整個村的村民種起了桃樹,2000年桃樹成林,到2011年,整個申溝村依托桃樹的農業基礎已經相當牢固。
漢源縣委農工辦副主任熊偉說起漢源農業的時候,尤其感嘆的是漢源農民對土地深厚的感情,全縣外出務工的農民只占全縣人口的17%,全縣沒有一塊撂荒的土地。經過多年辛勤勞動,漢源的農業產業已趨成熟,農業景觀連片呈現,為發展鄉村旅游奠定了堅實基礎。
省農科院信息所研究員李曉說:“漢源是先把產業做到極致.再自然而然地把旅游和農業融合在一起。”
2012年,漢源縣聯合華中師范大學旅游規劃與景觀設計研究院編制了《漢源縣九襄鎮花海果鄉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申溝村在規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緊接著規劃落地執行,平整的旅游公路修到家門口,村貌煥然一新。汪國華開了申溝村第一家農家樂,他告訴記者:“第一次接待游客的時候大家圍坐著,我盤腿坐在那邊跟客人聊天聊到下午一點”。
現在作為村主任申立健的工作再也不是調解矛盾了,用他的話說,大家日子富裕了,自然糾紛少了,愿意花時間學習或者去外面看看,而外地游客也帶來了先進的思想觀念。說起這些變化,申立健用了“融合進化”這個詞,一旁的汪國華則補充道:“接下來我們還會進一步提升農家樂,不僅是要更好、更漂亮,還要構建起民宿聯盟,形成規模效應,大家共同進步”。
桃花節現場,一場“文化進桃園·丹青會嘉賓”的文化活動正在進行。來自漢源政協書畫院等單位的書法家、畫家現場揮毫潑墨,一幅幅丹青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前來觀看的群眾無不發出感嘆。
書畫院副院長蔣明告訴記者:“今年是舉辦這個活動的第五個年頭了。漢源的桃花節不能光有桃花,是不?”在蔣明看來,這場丹青會不僅豐富了漢源桃花節的內涵,也展現了漢源的文化底蘊。
從桃花節現場沿著環山公路來到位于九襄鎮后山村的梨花溪民宿,這座由廢棄的小學舊樓改造的民宿定位在“文創、民宿、文人空間”,更加鮮明地擺出了將地方文化融入旅游的姿態。這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舊校舍的形態,內里的柏木地板、老擺件、菖蒲膩子墻等,都打造出一個“有溫度”的民宿。民宿的創始人楊健說:“我們想做的,是讓建筑重生、讓文化傳承、讓鄉村振興。”眼前這座民宿超越了普通客房,個中設計,是文化的自信、藝術的傳承。
漢源是南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點,還有清溪這樣的千年古鎮,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我們認識得稍微有點晚,緊趕慢趕地對清溪古鎮的古建筑作了緊急保護。”漢源文物保護所所長劉罡說起來語氣有些懊惱。通過清溪古鎮,劉罡想傳達給游客的,是自秦漢而立的漢源歷史,是曾經作為軍事要塞的兵戈歲月,是它規整的九街十八巷和文廟背后的古韻,和有“清風雅雨建昌月”之稱的古鎮氣質,所有這些都會給游客帶來新的漢源印象。
自2012年鄉村旅游發展規劃落地實施,漢源已經邁入規劃的中期,其間全國興起了田園綜合體的發展理念,而漢源在不經意間契合了這一理念,并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不同于其他區域有強力資本的注入,漢源是從本地的土壤培育并開出美麗花朵。一家家小農戶積極參與,形成聚合效應,是漢源發展田園綜合體的主力軍。同時成熟堅實的農業產業基礎也帶來了強力支撐。除此之外,漢源的成功還體現在規劃執行上,李曉說:“漢源縣對規劃的執行是落地式執行。”從規劃通過到今天,漢源的每一步都有跡可循,始終踏踏實實往前推進,也因此有了如今漢源的花海果香。
省社科院副院長郭曉鳴說:“漢源的實踐表明,不僅依托山區特色農產品發展加工業對于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具有較大空間,而且利用山區的生態優勢和農業景觀等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和民俗接待等鄉村旅游同樣具有廣闊市場。”(責編:范吳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