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怎么看?山區縣鄉村振興怎么干?”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3月17日-3月18日,“山區縣鄉村振興學術峰會”在漢源舉行,來自省內外“三農”方面的56位知名專家、學者以漢源鄉村振興為案例,重點圍繞這兩大學術主題,發表研究成果,交流學術觀點。
在“大國小農”基本國情之下,我們的城鎮化率現在是58.52%,從未來時期的跨度看,十年、二十年后,我相信城鎮化率可以整體達到70%,在發達地區,城鎮化率可以達到90%以上。那就意味著我們數以億計的普通農戶要分化,數以千萬計的普通農戶要不斷地轉移出去,留在農業內部的農民一定要成為新農人,成為具有能力資本的新農人。什么叫新農人?我認為新農人就是職業農民,就是總書記講的愛農業、懂技術、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這是在去年兩會期間他在四川代表團專門講的。這次在十九大報告里,總書記又提出“我們要培養造就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我認為在四川,愛農業、懂技術、會管理講的是職業農民。那么十九大報告講的鄉村振興,我們新農人就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按照總書記的要求,我們講的新農人、職業農民是富有工匠精神的,換句話講,第一要有工匠意識,第二要有經營意識,第三還得有企業家的經營能力。
發揮山水資源的優勢,來促進鄉村經濟的多元化,自然資源、山水風光、傳統文化又為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經濟帶來了比較優勢,這是山區鄉村產業振興的兩條新路徑。首先要增強山區農業的競爭力,要更多地通過特色農產品的發展,通過農業的多功能性的發揮來為山區農業發展提供新的發展空間。要通過規模經營、提高融資能力、農田水利建設、社會化服務、機械化等方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特別是要為未來機械化時代的到來留出足夠的空間。其次,提高競爭力要更多考慮到山區的問題,要更多地發揮品質的競爭力,發揮農業功能的競爭力。品質的競爭力就是要讓消費者相信,漢源的農產品、山區農產品比其他縣、比平原農產品好,讓消費者愿意為漢源的農產品付更高的價格。同樣,也要讓中國的消費者相信中國的農產品比國外進口的農產品好。我們曾經提出—個構想,要讓有錢^吃國產農產品,讓消費者愿意為本地農產品付更高的價格,通過消費者的信任溢價來為小規模農業爭取生存的空間。

要進一步發掘地方經濟文化資源的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從漢源未來發展的產業方向來看,我把它歸結為“四頭經濟”。什么叫“四頭經濟?第一個是“樹頭經濟”,包括花椒、梨、桃、蘋果等等。第二個是“牛頭經濟”,一個地方除了資源優勢,‘食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內容,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第三個是“地頭經濟”,比如菊花、綠菜,這些數據與“地頭經濟”的發展分不開。最后一個就是把這些經濟全部都綜合起來,要發展“人頭經濟”。“人頭經濟”是什么?就是產業融合,用我們自己的話叫“農旅結合”,發展旅游經濟。這“四頭經濟都是漢源的特色,都有優勢,但是作為一個地域的發展來看,還是要有輕重緩急,我們要把這“四頭經濟”的哪幾個頭作為先導,用哪幾個頭來帶動另外幾個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認識。
中國五千年的鄉村是集政治、經濟、文化于一體的文明體,不是一個單純的生產的載體,所以說我們要有一個鄉村的思維,而不是農村的思維。漢源鄉村振興的模式是以山區生態文明為抓手,全域性地把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落地的一個模式。漢源農民的人均收入達到12萬元,我認為,這個(聊是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收入。我是搞生態文明研究的,我提出一個命題是,農業文明時代、工業文明時代,生態文明也是一個時代,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問題。中國的鄉村,中國的欠發達地區,如果搞工業文明是劣勢,但我們發現一個規律,越是偏遠的地區,越是不發達的地區,搞生態文明越有巨大的后發優勢,而且越是在偏僻的地區,綠水青山受污染越小,它的自然價值越高。漢源,我覺得恰恰是利用綠水青山讓萬紫千紅的農產品變成了“翡翠瑪瑙”。漢源以生態文明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值得我們跟蹤研究。
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興旺,是站在鄉村的角度、農民的角度,來重新審視我們鄉村應該發展什么樣的產業。我個人以為,第一,要有特色產業。什么叫特色,一定是立足于這個地區、這個地方,其他地方長不了,或者長不好,或者也能長好但成本太高,只有這個地方長得最好、成本最低、質量最高,那叫特色。凡是廣而覆之的產業,沒有特色。漢源的花椒大家都愛吃,連我80多歲的母親讓我去買花椒,都指名買漢源的花椒。漢源的花椒好吃,有一種別的地方花椒沒有的味道,那就是特色產業。第二,發展融合產業。站在鄉村振興的角度,農業不僅要提供產品,還要拓展融合產業。融合產業,表現在幾個方面,一個是產業鏈的延伸,從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另外就是功能的擴展,挖掘農業的生態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使這些功能成為經濟優勢;再有就是和其他產業的融合。現在搞得最多的就是文、旅、農融合,和旅游、文化的融合使農業更具品牌價值。
(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