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慷等
從“小作坊”到“大產業”,從“單打獨斗”到“集團作戰”,從“孤帆獨舟”到“聯合艦隊”……趙海伶帶領百余戶山區群眾走出大山,創業致富,成為青川縣城里人盡皆知的“青川山大王”。
1988年出生的趙海伶,2009年夏天從四川外國語學院畢業后,回到剛經歷了大地震的家鄉創業。她把目光精準地投放在農村電商這一嶄新領域,同年9月創建了“海伶山珍”淘寶店。8年間,一個小網店發展成了年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的知名網店。通過努力奮斗,她成立了自己的土特產經營公司,成為農村電子商務達人。
“最初做電商,頭腦里的目標是明確的,只需要迎著挑戰前行。而現在面臨轉型,壓力很大,每做一個決定前都要反復思量。”面對未來的發展,趙海伶深耕農業的步伐走得更加沉穩。
2017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以“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九個字定義了新型職業農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對于這一點,趙海伶時刻銘記在心,并且感觸頗深:“農村遠離科技、人才、市場,電商和物流拉近了農產品與消費者的距離,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吸引懂農業、懂管理、懂銷售、懂品牌的復合型人才到農村,帶動農業向工業化方向發展。”
趙海伶口中的農業工業化,是在保持產品原生態的基礎上,從加工方式上讓產品更容易流通。趙海伶舉例說明,如果按照傳統工藝,使用曬干或柴火烘干的椴木香菇,只要有一點水分殘余,就極易生蟲,而標準化生產就能克服這一缺點。
“青山綠水是原生態產品的優勢,但已經不是核心競爭力,許多產品在全國都有產地,為了更好流通,就不能拒絕用國家統一技術標準進行加工,讓產品商品化、工業化、品牌化,在政府引導下盡快形成區域公共品牌,與廣元發展形成良性互動。”趙海伶的見解是:“未來農產品的競爭,就是區域公共品牌的競爭。”
抱著這樣的想法,最初5平方米的辦公室,現已建設為6000多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公司還自建了6個種植基地。每個基地每年可提供上萬個工位,僅勞務支出就超過100萬元。
“我們做農業的,要通過生產示范來帶動當地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這是趙海伶對脫貧攻堅中企業幫扶的理解,“我們希望利用企業自身的優勢,引導更多貧困戶自力更生,實現共贏。”
采用市場倒逼生產的方式,趙海伶與青川三個合作社緊密聯系,把公司通過銷售經營活動得到的市場反饋告訴他們,指導生產。在合作社經營上,趙海伶以每畝1200元的較高價格從當地農民手中流轉土地,還讓他們在合作社里打工,不僅能學到技術,還可以領到勞務報酬。
這樣惠及的可不僅是貧困戶。如今,公司已吸納了3000多名當地婦女及老人在基地務工,還給周圍300多戶農戶免費發放食用菌種,提供種植技術。加入合作社種植的農戶享有“干股”,享受年底分紅;自發跟著種植的農戶,公司以保護價收購產品,再通過二次力1131進行出售。
這也逐漸改變了公司過去經營產品單一的局面,蜂蜜、木耳、竹蓀、天麻、臘肉……深山群眾跟著企業過上好日子的同時,農副產品生產正從“小作坊”向“大產業”過渡,公司正從單純的電子商務領域向實體經濟轉型。
三年前,趙海伶在成都錦里開設了一家實體店,開始探索新零售。
在趙海伶看來,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服務意識的競爭。傳統企業在生產、供應鏈上有底蘊,要借鑒;每個電商平臺都擁有著自己的客戶群,要接觸;競爭對手為實現互補,要合作;高校擁有人才優勢,要對接……
“特別是銷售渠道不能狹隘,就我們的產品定位而言,想在供應端上占有更大優勢,就需要讓更多人接觸我們的產品,就需要搭建系統、全面的銷售平臺。”趙海伶說。
現在,公司在成都設立了辦事處,還開了十余家實體店,加上超市、網店、微商、出口……可以想到的銷售方式,“海伶山珍”都有了。
這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加入“新農人”隊伍。目前,公司在青川有20余名員工,在成都有12名,在合作社還設置了管理人員,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年輕人。
“我知道,如果只是簡單的線上賣貨,日子會很舒服,但我更清楚,要趁著年輕抓緊做品牌,抓緊讓自己成長,也帶領更多人一起成長。”趙海伶說。(責編:王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