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林 陳華平 張福洲 郭志偉 張川 李兵
【摘要】
目的:探究在眼眶海綿狀血管瘤與眼眶神經鞘瘤鑒別診斷過程中,應用CT、MRI的價值。方法:將2016年1月到2018年3月作為本次研究時間段,從對應時間段內選擇50例眼眶海綿狀血管瘤和50例眼眶神經鞘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對其實施CT、MRI檢查,并分析不同檢查方法的價值。結果:CT對于眼眶神經鞘瘤、眼眶海綿狀血管瘤的定性診斷準確率、定位診斷準確性均低于MRI,組間對比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論:將CT、MRI應用于眼眶海綿狀血管瘤與眼眶神經鞘瘤的影像學鑒別診斷中,后者可獲得更高的準確性,故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眼眶神經鞘瘤;眼眶海綿狀血管瘤;CT;MRI;影像學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749.0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7-206-01
眼眶海綿狀血管瘤與眼眶神經鞘瘤均屬于常見眼部腫瘤,二者在腫瘤生長的位置、形態等方面均存在多種共同特點,但是其預后和治療方法卻存在差異,因此臨床需要及時對患者做出診斷和鑒別,為其準確治療提供依據。本次研究主要分析CT、MRI在眼眶神經鞘瘤、眼眶海綿狀血管瘤中的應用價值,目的在于總結經驗供相關研究參考,現將研究詳情做出整理報道,具體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到2018年3月作為本次研究時間段,從對應時間段內選擇50例眼眶海綿狀血管瘤和50例眼眶神經鞘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50例眼眶神經鞘瘤患者的年齡為27-56歲,平均年齡為(38.24±2.13)歲,患者中男女分別為26例和24例;50例眼眶海綿狀血管瘤患者的年齡為29-71歲,平均年齡為(42.31±2.08)歲,患者中男女分別為27例和23例。本次研究前均已經對患者說明了研究概況,入選者均表示知情且同意參加本次研究。
1.2方法
分別對入選患者實施CT、MRI檢查。設備選用Philips16排螺旋CT掃描機(機型號:MX 16-Slice),層間距為10mm,層厚控制為10mm,電壓設定為120kv,電流設定為220-300mA/s,按照患者的個體差異選擇對應層面,對其實施常規掃查,平掃完成后可對顯像不清的患者進行增強掃描,掃描時層間距為5mm,層厚為5mm,掃描的矩陣則為512*512,增強掃描時采用非離子型造影劑作為對比劑,選擇50-100ml對患者進行靜脈給予[1]。
MRI檢查時選擇GE 1.5T高場雙梯度的核磁共振儀,其掃描的FOV為340*340mm,T1W的TR為2.5ms,TE為2.5ms,T2W的TR為3500ms,TE為69ms,層厚為4mm,層間距為0.4mm,常規掃描后均進行增強掃描,即選擇扎噴酸葡胺(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860002,生產廠家:北京北陸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造影劑,對患者靜脈注射后進行掃描[2]。
1.3觀察指標
分析不同檢查方法的價值,即統計本次影像學檢查的結果,并將手術中病灶的位置和手術后病理檢查的性質情況作為金標準,對比本次影響檢查的定位準確性、定性準確性。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數據中計數資料以n統計,使用χ2檢驗,檢驗后P值在0.05以內表示兩組差異顯著,且有統計學意義,數據處理軟件為SPSS25.0軟件。
2結果
2.1兩種方法定位診斷準確性
CT對于眼眶神經鞘瘤、眼眶海綿狀血管瘤的定位診斷準確性均低于MRI,組間對比均存在顯著差異,其詳細情況見下表1。
2.2兩種方法定性診斷準確性
MRI對于眼眶神經鞘瘤、眼眶海綿狀血管瘤的定性診斷準確率均相對較高,且和CT檢查結果存在顯著差異,其數據見下表2。
3討論
目前臨床以超聲檢查方法對眼眶神經鞘瘤患者檢查,同樣可獲得其簡單的影響資料,即顯示其病變組織和周圍組織的邊界相對清晰,內部回聲的分布則多數不均勻,且存在回聲較弱的現象,而患者的腫瘤內部則存在片狀的無回聲區域,有囊性變化現象。但是通過超聲檢查難以全面對兩種腫瘤作為區別,故而及其容易誤診或漏診[3]。使用CT對患者掃描,則可從冠狀位、水平位和矢狀位分別觀察其情況,進而獲得相關資料,判斷患者疾病位置和性質情況,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但是由于多數患者的常規CT掃描結果較為相近,故而僅僅只能憑借強化后的掃查結果對患者實施鑒別,此時增強掃描后的特點雖有不同,但仍然受到腫瘤自身的結構和形態影響,故而檢查定位和定性的準確率均不甚理想。磁共振掃描則主要是將特定的原子核放置在磁場內,通過射頻脈沖的激勵,原子核可釋放出相應的脈沖信號,進而利用智能系統形成體層像,而按照患者的病變類型和腫瘤類別不同,其磁共振成像的結果往往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磁共振能夠對患者腫瘤的邊界、性狀、位置等情況均作出相關反應,而按照不同參數下的成像情況,腫瘤內部成分則可被及時明確,同時判斷腫瘤組織和周邊的關系,作出更為準確的診斷。故而本次研究結果顯示:MRI對于眼眶神經鞘瘤、眼眶海綿狀血管瘤的定性診斷準確率、定位診斷準確率均相對較高,且和CT檢查結果存在顯著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眼眶海綿狀血管瘤與眼眶神經鞘瘤鑒別診斷過程中,應用CT、MRI的價值比較存在差異,其中MRI對于患者疾病定性診斷和定位診斷的準確率均更高,因此值得優先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馮建防. CT及MRI在診斷15例眼眶神經鞘瘤中的價值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48):198-198.
[2]魏菁, 張明華, 卜戰云. 眼眶神經鞘瘤的臨床診斷及手術探討[J]. 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 2016, 38(7):490-493.
[3]肖日國, 吳佩紅, 許曉杰. CT及MRI在神經鞘瘤診治中應用研究[J].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6, 14(10):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