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媛媛
【摘要】目的:觀察社區全科醫生對慢性疾病知識的防治水平狀況。方法:本次的50名研究對象均選自本縣2017年1月-2018年1月轄區的全科醫生,根據本社區自行制定的慢性病知識問卷調查,了解了全部醫生對慢性疾病的了解現狀和程度,進而對其疾病的防治水平進行分析和探討。結果:50例全科醫生中,了解率最高的就是高血壓診斷知識,占比940%;其次就是腫瘤標志物以及慢性病的影響因素等有關知識,比例值分別為840%和820%,而了解率最低的就是家庭氧療知識,占比為200%。結論:大多數社區的全科醫生均對慢性疾病的防治有關治療詳細了解,可也有部分人員對其了解程度不夠,為此,需要全面增強慢性疾病有關知識的培訓和學習等。
【關鍵詞】慢性?。簧鐓^全科醫生;防治水平;了解狀況
【中圖分類號】R181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7-242-01
在社會經濟不斷進步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得到明顯改善,而且社區的老齡化趨勢發展尤為明顯,導致人們出現殘疾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就是慢性疾病[1]。據有關研究資料表示[2],目前,我國約有88%的患者因為慢性疾病致死。為此,醫生和廣大社區居民必須有效提高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識,提高生活質量。本文研究針對社區全科醫生對慢性疾病知識的防治水平狀況進行分析和探討?,F將詳細探究內容進行如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本次的50名研究對象均選自本縣2017年1月-2018年1月轄區的全科醫生,其中有男性36例,女性14例,最小年齡為30歲,最大年齡為59歲,年齡均值為(4412±412)歲;其中助理醫師5例,主治醫師25例,主治醫師33例,副主任醫師3例。38例中專學歷,12例大專及以上學歷;全部社區全科醫生均對本課題研究內容之情,且簽署知情協議書。
12方法全部社區全科醫生均使用本院自行制定的慢性疾病調查問卷,開展本次調查研究,問卷內容主要含有常見的慢性疾病預防、診斷、回訪管理等有關知識和人口學特征調查等;全部社區全科醫生必須獨立完成調查問卷,而且必須由問卷有關工作者現場收回;對其慢性疾病的防治水平進行分析與觀察。
13觀察指標觀察全部社區全科醫生的慢性病防治有關知識了解狀況,主要包含慢性病的防治知識種類、高血壓診斷知識、糖尿病管理知識、腫瘤標志物意義、慢性疾病影響因素、重癥精神病癥知識、重癥精神病癥知識等,記錄其詳細了解例數和占比。
14統計學分析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整理、總結此次的研究結果。用x±s表示計量資料, t 值檢驗。當研究結果存在明顯的差異時,統計學有意義(P<005)。
2結果
經本次調查研究結果提示:50例全科醫生中,了解率最高的就是高血壓診斷知識,占比940%;其次就是腫瘤標志物以及慢性病的影響因素等有關知識,比例值分別為840%和820%,而了解率最低的就是家庭氧療知識,占比為200%。如表1所示。
3討論
目前,在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今天,慢性病嚴重危及人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其也作為導致人們死亡的主要因素。慢性疾病的類型多而復雜,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和慢性肺部疾病等。上述這些慢性病均具有病程時間較長,發病愿意復雜多樣的特點,而且極易復發,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與此同時加大了患者和家庭的經濟壓力與負擔,為此,進一步加強對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極為重要[3]。經本課題研究結果可知,50例全科醫生中,了解率最高的就是高血壓診斷知識,占比940%;其次就是腫瘤標志物以及慢性病的影響因素等有關知識,比例值分別為840%和820%,而了解率最低的就是家庭氧療知識,占比為200%。由此說明,社區的慢性病發病率最高且常見的就是高血壓,接下來就是腫瘤標志物以及慢性病的影響因素等有關知識,再就是有關糖尿病的管理知識也比較多,為此,需要和患者多進行交流和溝通;針對家庭氧療有關知識了解比較低,其需要對該疾病患者的大多數臨床呼吸科患者進行考慮,在臨床醫生的指導下實施家庭氧療,為此,社區的全科醫生一般在接觸家庭氧療上相對較少,為此導致了解程度比較低。所以,不斷強化社區全科醫生的慢性疾病有關知識的培訓和學習尤為重要,可采取多樣化、全方位的方式進行培訓,進而提升防治管理水平,彰顯其價值意義,符合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理念,具有良好的應用和發展前景。
綜上而言,大多數社區的全科醫生均對慢性疾病的防治有關治療詳細了解,可也有部分人員對其了解程度不夠,為此,需要全面增強慢性疾病有關知識的培訓和學習等。
參考文獻
[1]陳藝芳. 全科醫生模式治療社區老年慢性病的方法研究[J]. 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 2016, 3(16):40-40
[2]邱艷, 劉穎, 任文,等. 社區全科醫生慢性病防治知識水平的分析[J].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 2016, 10(3):188-191
[3]羅東勇, 李漢興, 陳能棟,等. 全科醫生模式治療社區老年慢性疾病效果分析[J]. 內科, 2016, 11(2):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