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琴
【摘要】目的:探討醫院感染護理管理中PDCA循環法的應用價值。方法:研究對象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我院88例住院患者,根據動態隨機化分組,均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采取常規干預,觀察組予以PDCA循環法管理。觀察兩組醫院感染發生情況及患者滿意度。結果:觀察組醫院感染發生概率(227%)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滿意度(10000%)顯然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PDCA循環法應用于醫院感染護理管理中,效果較佳,可進一步降低醫院感染風險,保證臨床安全。
【關鍵詞】醫院感染護理管理;PDCA循環法;患者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197.32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7-283-02
在醫院護理管理中,控制醫院感染是關鍵的工作,醫院感染在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時,還會造成醫療質量下降[1],醫患糾紛概率較高,不利于醫院良性發展,臨床采取可靠的干預措施,可避免上述問題。本文旨在探討PDCA循環法應用于醫院感染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
1臨床及研究方法
11臨床資料研究對象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的88例住院患者,動態隨機化分組,均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對照組:共44例,男女之比為24:20,年齡平均(3813±356)歲,最大60歲,最小22歲。
觀察組:共44例,男女之比為26:18,年齡平均(3845±339)歲,最大58歲,最小23歲。
納入標準:精神狀況較佳,無交流障礙或智力障礙;積極配合此次研究,知情同意者;無感染性疾病者。
排除標準: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伴有感染性疾病者;合并精神系統疾病者。
兩組上述資料比對差別微弱,P>005。
12研究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管理模式,遵醫囑實施各項操作,加強臨床監測,及時處理異常狀況。
觀察組行PDCA循環法管理,具體在于:①計劃,成立管理小組,了解科室實際狀況,并制定管理目標,探討問題發生原因,并制定針對性整改方案。②實施,加強人員管理,定期組織醫護人員學習醫院感染相關知識,強化其醫院感染意識,引起其重視,促使其掌握手衛生、空氣消毒標準、物體表面消毒及環境達標要求等理論知識,采取獎懲制度、責任劃分制度,進一步提高醫護人員主觀能動性,同時,引導其學習溝通技巧,掌握如何避免醫患糾紛。③檢查,由管理小組對醫院感染管理效果進行定期檢查,針對不符合項目如實、詳細記錄,并尋找根本原因。④改進,定期舉行質量分析會,每月一次,并上報檢查結果,進行針對性整改措施,于臨床實施,進入下一個循環。
13實驗指標觀察兩組醫院感染發生情況及患者滿意度。
患者滿意度采用自制調查表評估,包括不滿意、較為滿意、極為滿意,總滿意概率=總概率-不滿意概率。
14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卡方檢驗(醫院感染發生概率、患者滿意度),數據分析采取SPSS2100軟件,存在對比差別以兩者之間P<005表示。
2結果
21兩組醫院感染發生情況對比觀察組醫院感染發生概率(227%)低于對照組,P<005,見下表(表1)。
22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觀察組患者滿意度(10000%)顯然優于對照組,P<005,見下表(表2)。
3討論
PDCA循環法能夠凝聚醫院所有力量,環環相扣,在最大程度提高工作人員創造性及積極性,利于醫院工作質量的提高[2-4],進而降低感染風險,避免醫患糾紛的發生。
此次研究中,對照組采取常規管理,予以觀察組PDCA循環法,總結現存的問題,并尋找原因,制定針對性解決方案,于臨床實施,一方面加強人員管理,強化工作人員安全意識,定期組織醫護人員學習醫院感染相關知識,促使其掌握手衛生、空氣消毒標準、物體表面消毒及環境達標要求等理論知識,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另一方面,采取獎懲制度、責任劃分制度,進一步調動其積極性。另外,引導其學習溝通技巧,掌握如何避免醫患糾紛,保證臨床安全性。此次結果中,觀察組醫院感染發生概率(227%)低于對照組,P<005;在患者滿意度方面,觀察組數據(10000%)相比對照明顯更高,P<005。顯然,觀察組所用方法更具優勢,可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引導醫護人員思維方式培養、職業道德形成,進一步規范化工作人員各項操作。
綜上所述,PDCA循環法應用于醫院感染護理管理中,臨床價值較高,可進一步降低醫院感染風險,保證臨床安全,利于醫院良性發展,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孔繁美.PDCA循環法在醫院感染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10):193-194
[2]趙瑩,徐艷春.PDCA循環在醫院感染重點科室環境衛生學及消毒滅菌效果監測采樣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22):118-120
[3]趙玉娟.PDCA循環法在護理人員手衛生管理中的應用[J].社區醫學雜志,2015,13(9):66-68
[4]孫文雅,雷娜,王娟.PDCA循環法降低醫院感染的臨床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14,31(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