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摘要:本文以美國產業為例,對存在于好萊塢產業體系中產業層面的控制機制進行了實證研究。基于對好萊塢制片系統為研究對象的基礎下,提出了本文的論點,即在好萊塢影度片產業鏈中有一套集體性規則,和用于保障這些規則執行的控制機制,即經紀人制度。通過對好萊塢經紀人制度進一步的分析,用以表明這一機制是如何對好萊塢起到保障作用的。
關鍵詞:控制機制;好萊塢;經紀人制度
中圖分類號:J905;E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號:1005-5312(2018)24-0057-02
一、控制的概念
“控制”通常指社會控制方面,或者“個人、團體和組織試圖使其他群體、組織和個人的行為、表現,以及運行行為標準或規范偏好的過程”。如果以生產為背景,“控制”工作是傳播和執行一套模式或規則用于指導集體的、常規的商品生產。
簡單的解釋為:生產規則決定了可被利用資源的品質、排列順序,以及追求的結果。在較為復雜的生產過程中,這些模式或規則成為可依據不斷變化的外部條件進行調整的基礎,用于指導集體性生產活動。履行共同的規則是指導個體在生產過程中達到共同目標的手段。控制是一個過程,控制的研究目標是“什么是被控制的”,以及控制機制與控制目標之間的關系。
二、好萊塢電影產業發展中的幾個重要階段
本段提出了在幾個“好萊塢”代表性的時代里,在制作交易的過程中占主導的控制手段是如何進行資源集合的。
(一)大制片廠時代的控制規則(1915-1948年)
在大制片廠時代里(俗稱的五大三小),每個制片廠內部會對雇員(包括技術人員、演員、導演、編劇)簽訂長期的工作合約,制片廠內部的制片人則通過層級控制,在生產制作過程中對人、資金和資源做出分配的決定。
此時的“好萊塢”,對項目分配資源的過程與一般性的制造業的公司的工作過程過程非常相似。
每個制片廠的制片人將其控制的資源(人、資金、資源)分配到多個項目中,以盡可能的高效率生產出最成功的商品。
由于分配的結果直接決定對雇員的職業發展、收入、權利和地位有直接的影響,因此這樣的決策方式必然伴隨著有爭議。大制片廠的資源分配是由高層管理人員在集權化管理下進行的。高管們使用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權利控制和長期雇傭合同來確保這些決定得以實施。大制片廠的最高權利者制定了資源分配的規則,其內部的機構強制執行這些規則。
(二)“好萊塢”和自由的黃金時代(1955-1975年)
“派拉蒙案”判決后,大制片廠時代結束,電影資源的分配是以單片(movie-by-movie)的攝制為依據,制片公司以項目制的方式與演藝工作者合作,打破了之前的“綁定”模式。對所使用的資金、故事、主創、技術等的資源的組合搭配的控制過程類似于銀行的投資決斷。交易制(deal-making)伴隨著大制片廠制的瓦解而悄然出現。
在大制片廠體系解體后的十年里,美國的電影產業雖然在體制的轉變上備受好評,但卻處于商業遭受重創的尷尬境地。當時的好萊塢正面臨著電視市場的激烈競爭,票房整體下滑。直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電影產業仍然看不到希望和轉機。
(三)“商業大片”的制作模型(1976-1985年)
第一部“商業大片”的到來,改變了好萊塢電影自大制片廠體系消逝后的商業頹勢。這部里程碑式的影片,就是1975年6月發行的電影《大白鯊》。這是一部關于鯊魚的驚悚片,講述了鯊魚襲擊一個度假小鎮的故事。這部電影公映后,在短短幾周時間制造了驚人的票房。在此之前,票房大熱的電影都要經過長期公映,而且即便如此,影片的收益也很少能超過普通影片的兩倍。《大白鯊》改變了這一切,它不僅表明一部電影可以獲得高于預算幾倍的收益,并且還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完實現這樣的結果,這就是所謂的“商業大片”。
這部影片創造了好萊塢電影的生產制作方式,“商業大片”成為好萊塢的新目標,制造“商業大片”的公式強調了商業決策對提高影片收益的重要性。諸如市場營銷、公映時間、情節驅動的講述方式對于市場是十分有效的,以及特效這種高附加值的制作方式等商業元素被視為制作大片的關鍵所在。
制片人在這個時代取得了卓越的成績,既展示了他們工作的重要性和復雜性,也正是因為他們才保障了商業電影的成功。制片人不再僅僅被視為籌集資金的商業代表,而是從根本上來創造、制作和控制一部成功的電影。
(四)電影作為娛樂引擎的商品時代(1985-今)
雖然這部“商業大片”改變了美國電影產業的經濟狀況,使“好萊塢”專注于創造單季大熱,但這只是工業化電影商業潛力的第一步。在接下來的十年中,電影已經變成多維度的國際媒體引擎,用于打開各種各樣產品銷售的通路。
在這個時代,信奉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羅納德里根登臺執政后,《謝爾曼法》拉開了“好萊塢”重新建立垂直壟斷的大幕,但這并不是資本追求的終點。在同一時期,更龐大的資本將好萊塢制作公司逐一吞入腹中,使之成為跨國傳媒集團的一部分。在此格局下,“商業大片”制造的經濟效果令人吃驚,一部這樣的影片,只有約25%的總收入來自美國的首輪院線發行,其他75%來自其他媒介、其它行業和其他國家的電影的銷售和版權轉售,還有來自將電影中的主題和角色用于游樂園中景點和設施的版權。在這種跨國傳媒集團中,電影業務成為和電視、紙媒、網絡、主題公園、衍生品開發等等平行的一個部門。
三、藝人經紀制度體現出的“好萊塢”的行業控制
“好萊塢”經紀公司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經紀公司的歷史伴隨著整個“好萊塢”的發展史,如果將經紀公司的歷史比喻成一條線,這條線則一直埋在“好萊塢”產業發展之中。
經紀人其實就是在交易中賺取差價的“中間商”,他們具有幾個特點:
(1)神通廣大、資源豐厚;
(2)誠信當頭,與人為信;
(3)建立規則,維護溝通、降低成本。
在“好萊塢”,藝人經紀包括經紀人(agent)和經理人(manager)。二者共同承擔藝人(artist)經濟的完整工作內容。依照美國加州法律及行業工會的規定:經紀人可以為藝人取得工作,其工作內容就是盡可能多的為藝人達成取得工作的交易;經理人是負責設計和規劃藝人的職業生涯,為他們的客戶提供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路徑和咨詢,并為經紀人給藝人提供的職業選擇提供建議。
(一)好萊塢的藝人經紀制度
藝人經紀制度是好萊塢內部控制機制,強制“好萊塢”的所有演藝工作者執行這些資源規則。對于任何這樣的控制機制,要兩個特征。
首先,控制機制必須對交易的雙方具有影響力或權力,以強制執行這些規則。
其次,控制機制必須在整個行業中有一些集體交易共通的手段。
藝人經紀在在“好萊塢”無處不在,遍布了電影產業的整條產業鏈;不僅如此,還包括與電影平行的其它娛樂行業。
經紀人/經理人是產業產業內的參與者,因為他們控制著行業中最寶貴的資源。交易涉及的三個主要資源——人才,劇本和資金,其中最有價值的是人才和劇本。因為人才和劇本是沒有替代性的。
經紀人/經理人掌握著很多藝人和劇本,每個經紀人/經理人都會代表幾個甚至幾十個客戶,因此他們不僅代表一種資源,而且控制著大量資源。
(二)對客戶的重要性
正如藝人經紀的開山鼻祖威廉·莫里斯經紀公司(WMA),就是在廣播和電影對劇院的生意產生巨大打擊的20世紀20年代里,看到了市場的變化,開始幫助客戶適應時代的發展,打理客戶的演藝生意。經紀人/經理人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客戶提供行業信息、工作機會,并保護藝人的權益。
(三)對于行業的好處
經紀公司的力量和影響源于他們代表的客戶,但經紀人/經理人個人網絡和信息的廣度是機構為整個行業提供服務的直接助力。
經紀公司中,頂級的經理人很少花時間接觸新藝人,地位較低的經濟人往往充當這些經理人的偵查員來承擔這一工作。
因此,經紀人制度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并減少在電影制作過程中,由于元素間相互依賴而存在的固有的風險。因為一部電影的制作,都需要所有資源和所有人員的共同配合和密切合作。
經紀人制度通過兩種方式加強藝人與電影制作的合作。
首先,他們在合同談判過程中制造藝人與買家的距離。這種距離有助于營造出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的合作氛圍。
第二種方式是幫助與合作制作電影的其他經紀人一起制定內部規則,這是制作電影的必要性。
第三,娛樂行業的特點之一是經濟資源依附于人本身,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對整個行業來說,對經紀實施處罰是切實實行行業控制的一個有效方法。
例如,經紀公司會向客戶提供包括著裝、化妝、發型、發言、公開露面以及與新聞界溝通等各種個人行為的建議。這既是經紀公司為自己的客戶在接受工作之前所做的準備,也是在面對問題時讓客戶自己做好準備工作。這些對客戶的建議,一直是經紀公司建立自己聲譽的一部分。經紀公司對于自身專業化的標準,是經理人在客戶表現不佳時可以對生產進行干預的依據。
經紀公司的目標是促進有效交易制定,并且執行和傳達一套通用的規則是促進交易的一部分。雖然經紀公司控掌握著寶貴的資源,但僅憑這些不足以促成行業的交易。經紀公司的力量和影響力來自于他們所代表的藝人和劇本,他們通過向客戶和整個行業提供服務和利益來維護這種能力,這使得他們成為了交易團隊的一個組成部分。成功的經紀公司也因能為藝人制定合理的規劃而享有盛譽。如果經紀公司為了促成交易而提出違反行業共識的人才或劇本,最終將導致客戶的離開。
因此,經紀公司有動力遵循行業內關于哪些資源是有價值的規則和以何種組合的規定達成共識。由于經紀公司專注于有效地進行交易,這使他們獲得行業內的長期聲譽。經紀公司通過在促成交易過程的基礎上賺取金錢和自己的職業生涯,而不是將自己的價值和職業生涯僅體現在一個交易之中。經紀公司愿意遵守規則,因為他們自身的利益體現在促成下一筆交易的過程之中。
四、結語
一旦我們將好萊塢視為一種生產體系,就有可能將經濟公司視為一個獨立的行動者,他們與生產系統的構成一樣不可或缺任何其他元素,經紀人制度是使生產系統本身成為可能的控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