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夢
摘要:2017年12月,以“同一天生日”為主題的捐款的鏈接在朋友圈傳播,但不久就發現這次網絡捐贈存在諸多問題。本文以此次網絡捐贈為例,就如何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傳遞社會正能量進行探討。
關鍵詞:網絡資源;社會正能量;網絡捐款
中圖分類號:F71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4-0280-02
記得在2017年12月,以“同一天生日”為主題的捐款的鏈接在朋友圈傳播開來,當時我的父母和身邊的同學好友都有參與捐贈。點擊鏈接后輸入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就能找到相同生辰的貧困兒童,還附帶著照片,然后選擇捐獻一元錢,最后分享到社交平臺。很多人都獻了“一元錢”的愛心,還在其他的社交平臺呼吁來幫助貧困兒童。不料,沒幾天就有新聞爆出這次的網絡捐贈是有問題的,存在著貧困兒童資料不正確,有重復的情況,還有新聞爆料說這次捐贈的形式有違規的情況。
剛看到這個消息時非常難過和失望,同時覺得互聯網真是一把雙刃劍,好的壞的都很容易得就被傳播開來。
通過網絡可以看到許多實時新聞、求助信息、比賽捷報、民主意見征集等等,也有不正當人士利用網絡從事違規違法的事情,總的來說有利有弊。
“同一天生日”網絡捐款事件時隔半年后,《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指出,發起這個項目的“愛佑未來基金會”不是在民政部規定的網絡平臺發布的,并且募捐信息審核有嚴重失誤,這種行為違反了《慈善法》。廣東省深圳市民政局官網已經發布了這次網絡捐款的處罰公告,嚴重警告發起方深圳愛佑未來基金會,責令其改正。
同時,記者還請相關專家普及了網絡捐款程序及各項事宜,這也使我被科普了一些課本上學不到的新知識。
依據我國的《慈善法》,“募捐信息發布”是任何一個慈善組織應該履行的信息公開的義務,而不能因為已經備案就不用履行義務,這是不符合規定的。
“同一天生日”網絡捐款就是只有“備案”,沒有履行向社會公眾公開募捐信息義務,也就是說“備案”和“發布”是兩個不同程序和步驟,不能混為一團、模糊邊界。
“備案”是第一步,只有進行了備案程序,才能合理合法的啟動和開展募捐活動。備案完成后,在備案規定的時間段內,慈善組織可以展開和公開募捐項目的方案。并且,慈善組織完整名稱、相關資格證書、方案、時間、地點、聯系方式、信息查詢方法等,這些都要在募捐活動進行的現場、傳播募捐活動的載體中公布出來,使得捐贈者明確知曉。
記者以“分貝籌”“同一天生日”這兩個關鍵詞在民政部規定的網絡公開募捐發布平臺進行搜索,并沒有查詢到應該有的公開募捐信息,這也是檢驗募捐活動是否合法的一個途徑之一。
高中政治課程使我認識到現在是法治社會依法治國,雖然網絡傳播速度快、有效率,但也要在法律法規的范圍內進行。在街道上偶爾會看到電線桿上貼著尋人、尋物、尋狗、尋貓之類的啟示,在朋友圈或者微博也會看到一些尋找走散的老人、需要治療幫助的病人等等一些求助信息。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過眾人拾柴火焰高,零星的幫助集合在一起也許真的能起到一些作用,為需要的人們帶來一定程度的改善。
當出現不合規矩的網絡捐款事件,甚至還有虛假捐款的情況時,也提醒我們要注意不能盲目的跟從,首先要確定事件的真實性,要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就像那位中國青年報的記者所做的,我們也可以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去民政部規定的網絡公開募捐發布平臺進行搜索,查看發起方是否有按照合法程序進行募捐活動。網上發布的信息真假不一,當發現明顯虛假求助消息時也要及時聯系網站管理員刪除,或者告知身邊的人并傳播出去,不讓弄虛作假人士有機可乘,讓愛心和善款給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們。
同樣是愛心捐款,也有特別正能量的例子,比如浙江海寧金石村的楊震人。
2016年楊震人白血病初愈,她選擇捐出18萬余元給海寧地區的慈善總會,用來幫助其他重病的困難家庭。要知道這18萬余元里大部分是自己因治療白血病走投無路時,通過從社交平臺募來的網絡善款。
楊震人當得知患有白血病后最頭疼的事情就是治病的錢,畢竟她只是一個小村莊的文化管理員,沒有太多的人脈和能力去湊夠這筆醫藥費。自從她的姐妹寫了一篇真情實感的文章后,通過各方轉發,三不五時就有人加上楊震人的微信轉賬或是紅包,金額從幾塊錢到數百元的都有,從資料填寫的地址來看,既有近在浙江的同鄉人,也有遠到新疆的朋友。并且還有不少微信好友在留言里鼓勵她,楊震人收到了不少“加油”“不要放棄”等等的溫馨話語。每次收到這些她都十分感動,有時問對方真實姓名,想鄭重的感謝對方,但都沒人回答,無數的無名英雄出現在她的微信里,微信總計募款4萬余元。
微信求助起到了一定成效但對于治療來說還遠遠不夠,有不少人建議她試試網絡眾籌平臺。那會兒《慈善法》還沒有正式施行,個人公開募捐還不算合法,但并不禁止個人求助,如果能得到一定認證也是可以的。
總的來說,最后各方人士、組織以及各類渠道一共收到捐款18萬余元。不過她堅持用自己家里的積蓄和借款完成的治療,治療好轉后,她認為這18萬余元她不應該用,應該返還給大家,最終選擇捐贈給組織,把愛心傳遞給其他更需要的人。她的這個行為受到不少的贊揚,盡量用自己的能力去承擔自己的事情,合理利用網絡卻不占用網絡資源和善款。
網絡的傳播效率和社交平臺的活躍度讓有需要的人求助范圍增大了許多,這對慈善工作有很大的積極作用。但網絡募捐還是有不少監管的盲區,法律法規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社會需要更多的像楊震人這樣的人,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帶動社會的誠信和友善。
“同一天生日”網絡捐款讓我認識到要先思而后行,學會利用互聯網查詢和判斷事實的真假;楊震人將網絡捐款轉贈給當地的慈善總會讓我學習到,我們要合理的使用網絡資源,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尋求幫助,當需要已經滿足時也要學會適可而止,不過分占據資源,將資源、善款留給更需要的人,將誠信、友善的社會正能量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