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清華
摘要:本文以感悟的形式,對古代樂舞的重構復建問題進行闡釋,意在揭示通過考古與舞蹈相結合的形式,用現代人思維將博物館或壁畫中國態的舞蹈圖像活態重建這項工程的價值。
關鍵詞:考古;古代樂舞;重建
中圖分類號:J61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4-0069-01
初次接觸考古及文物之時并未窺探到其無窮的魅力,自從17年開始試圖從考古的角度去研究幾千年甚至上萬年前人類樂舞后突然愛上了考古,也猛然間愛上了這些凝固在博物館中永恒的歷史記憶。
舞蹈源于生活,藝術品也同樣源自生活,從石器時代便開始產生的藝術品隨著時間的推演一直保存下來,讓我們了解到古代人的物質世界。但,舞蹈不同于藝術品可以完整保留,隨著歷史演變、服飾發展、生活轉型、舞人一代代逝去,舞蹈風格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我們看來,古代舞蹈仿佛已經石沉大海,除非時光倒流回轉否則似乎再也看不到它的容貌。但值得慶幸的是,從原始社會起,不同時期的美術及雕刻藝術家將當時宴飲或娛樂場景所聞的舞蹈形象用圖畫或者雕刻的形式記錄在了書畫和精美的文物壁畫之上。從最古老的原始社會康家石門子巖畫、花山巖畫……這種帶有功能意義、巫術思維用來表現生殖崇拜或者地母情結的“舞蹈圖”到馬家窯手牽手踏歌踏舞表現氏族團結的舞蹈彩陶紋到夏商春秋青銅上的舞蹈紋樣再到漢畫像中建鼓舞、盤鼓舞、羽人形象……到唐朝壁畫、舞俑、瓷器中的舞蹈形象……中國古代舞蹈并未消失,只是定點、凝固在了文物、壁畫、圖紙上,雖是靜態的呈現卻具有歷史意義,給研究古代舞蹈創造了可能。
當然,中國古代藝術重寫意而輕寫實,表達風花雪月、浪漫唯美的情感相對較重,描繪或者刻畫出來的舞蹈形象帶有創作者的個人情感自然不會過分追求真實再現。所以,考古出土帶有舞人圖像的文物或壁畫不可以完全定義為特定時期、特定背景下古代舞蹈風格形態的標準,但可作為參照、借鑒,加上文獻史料以及古代詩詞歌賦通過全方面的比較研究,在深入滲透了解的情況下,自身進入到特定時期的特定環境,通過身臨其境的感受理解,才能真正一步步還原推演樂舞場景。達到此種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大范圍掌握特定時代的歷史及文化背景,做大量案頭工作。通過考古及文獻史料結合的方法追憶古代樂舞成為重建、復現古代舞蹈唯一的一個方法和途徑。
北京舞蹈學院劉建教授根據漢畫像復建了漢代舞蹈體系,敦煌舞蹈建設也一步步完善成熟,新疆庫車一帶的龜茲樂舞正在緊鑼密鼓的做龜茲樂舞的參照系,山西高校、山東高校的舞蹈研究者也在為這項建設不斷努力著,這種考古與舞蹈結合的方法必將成為一個大的趨勢,一種新形式。
“不忘初心”已成為黨的宗旨,當然也是我們舞蹈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在精神生活繁榮發展的現代化新時代,抽象的、低俗的、以盈利為目的的舞蹈占領者整個舞蹈創作的半壁江山,人們的審美認知似乎也受這種大環境的影響,鋪張的舞臺設計、敷衍了事的舞蹈創作,大量低質量、高消費的舞蹈作品席卷開來,而真正有文化有底蘊的舞蹈藝術作品卻嚴重缺失。
古代舞蹈重構復現就像一股清流涌現出來,就像一朵散發著曼妙卻清新典雅、堅強的的梅在泛泛的舞蹈創作中孕育而生,它滿含著深層的文化內涵,帶著中國古代文明精神。
從固態的展品到動態的舞蹈呈現是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此種形式的舞蹈構建不像現代舞編創一樣自由隨意,“尊重歷史”成為創作中最大的難點,這要求舞蹈工作者需在田野調研、切身感受的基礎上收集整理大量圖像材料反復比對研究,采用理論與實踐雙重結合的方式盡量用當時舞人的思維模式推演、還原,抓不同時期文物壁畫中舞人標志性動作、風格特征,注意連接動作風格的把握,盡量與其它種類的舞蹈區別開來,服飾的制作也是一大環節,盡可能的做到尊重歷史,“重現”古代舞蹈場景。
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古代舞蹈分為民間形態和宮廷形態兩種形式,民間形態更隨意自如主要以娛樂為主,而宮廷因受規章制度的制約更具規范化以規模盛大的樂舞居多,臺上作樂臺中舞蹈是宮廷舞蹈的典型特征。因此我們在重建舞蹈形態的同時還需參照同時期考古出土的樂器,音樂是節奏的把控者、風格的主力軍,雖然很多古代樂器已后繼無人,但可用音色、音質相近的樂器代替,樂器現場伴奏與舞蹈同臺才能最大程度的還原古代樂舞場景。重構復建的古代樂舞只能說是用現代人的思維模式,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在仿古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就像古裝劇、古裝電影一樣以媒介對歷史文化的深深緬懷。
中國是古代文化、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是立國之根,輝煌燦爛的中國歷史是永遠不能泯滅的時代記憶,用考古學與舞蹈學相結合的方式重構、復建古代樂舞似乎打開了一道通往古代文明的大門,只是此時進去和想要進去的舞蹈人還不多,可能是認知偏差,也可能歷史文化知識積累不夠,難堪重負,但隨著散發著濃郁古老文化古代樂舞的不斷展出、復建,想要走進這扇大門的舞蹈人也會越來越多,古代樂舞重構復建一定會突破重重難關,逐漸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