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臨武儺戲是千百年來傳承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的寶貴文化資源,是具有重要使命和意義的中華瑰寶。在現代文明和科技的發展過程中,臨武儺戲逐漸淡出民間藝術的舞臺,面臨著消失和破壞的威脅。當下,文化創意產業時代的到來為臨武儺戲的保存和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這個契機是臨武儺戲進入現代社會和大眾生活的一個重要途徑。文化創意產業和臨武儺戲的結合,使臨武儺戲文化創意產品成為經濟市場上極具潛力的新欣產業,經濟市場將迎來全新的動力,為臨武儺戲非遺文化的傳播打開了一扇窗。
關鍵詞:臨武儺戲;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
臨武儺戲是千百年來傳承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的寶貴文化資源,是具有重要使命和意義的中華瑰寶。在現代文明和科技的發展過程中,臨武儺文化逐漸淡出民間藝術的舞臺,面臨著消失和破壞的威脅。信息產業時代,如何把握住時代的契機,為臨武儺戲的保存和發展尋求新的出口,實現臨武儺戲品牌的開發和持續發展,進而釋放出臨武儺戲文化創意產業的巨大文化和商業價值,以及如何促進臨武儺戲非遺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成為非遺工作者傾力探尋的課題。
1 臨武儺戲“非遺”的保護歷程
臨武儺戲根植于湖南南部臨武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油灣村,并在這較為封閉的生活環境里得以世代相傳、流傳至今。作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武儺戲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藝術。2009年,臨武儺戲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使臨武儺戲成為本土迫切需要健全保護和傳承機制的非遺文化之一。近年來,臨武儺戲的發掘、搶救、保護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保護過程中,臨武縣組建了臨武儺戲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將保護工作納入縣、鄉、村三級工作日程,以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出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方針作為工作指導,大力開展臨武儺戲區域保護建設,儺戲傳承人培訓以及臨武儺戲的研究、挖掘、整理和保護等工作。然而,臨武儺戲在現有條件下急需爭取更優的生存空間,這就需要人們更重視本土文化,加強保護,探索出一條適合臨武儺文化根植于本土生存發展的新途徑。臨武儺戲具有強烈的民間文化底蘊,其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在理念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具備了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儺戲的先決條件,因此利用文化創意產業開啟保護和傳承臨武儺戲的歷史篇章,可凸顯當下文化創意產業的時代價值。
2 臨武儺戲文化遺產與創意產業的互動
2009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理念的提出將非遺的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統一到了文化創意產業之中。目前,臨武正在探索創造儺戲整體性保護的社會環境,在保證臨武儺戲在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中得到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提出臨武儺戲文化藝術資源的可生產化、市場化的實施部署。
首先,臨武儺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保護和傳承的難點在于臨武儺戲很難走進人們的生活,覆蓋范圍窄,影響面積不大,其特點對于人們日常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度來說偏低,屬于非首選的消費選擇,種種因素導致臨武儺戲的活態傳承很難開展與延續。而臨武儺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具備唯一性、稀缺性和不可復制性等優勢,自身具備的文化創意經濟價值的潛力十分巨大,因此,臨武儺戲可以通過文化創意產業打開一條新的渠道,走進社會和大眾生活。
其次,臨武儺戲進入創意文化產業是一雙贏的機制。一方面可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素材與資源進行補充與完善,另一方面對臨武儺戲的發展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當地政府在對臨武儺戲文化創意產業的生產性保護模式進行實踐的過程中,工作的開展應以保護臨武儺戲的真實性與傳承性為核心,借用市場,將臨武儺戲非遺文化中顯性的創造力和延伸力進行再創造,使之成為文化創意產品。通過開展儺戲展演活動、儺文化原生態基地建設、儺文化陳列室、儺文化傳習所等多種創意產業模式來完成產業化的文化延續,在進行非遺保護的同時也可為本土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這是臨武儺戲與創意文化產業相互開發利用資源、相碰撞產生的成果。
3 儺戲非遺介入文化創意產業的措施
臨武儺戲的開發與利用主要是對民俗的開發與保護。其傳播的影響力取決于儺戲與當下社會生活的聯系性,而文化創意產業與傳統文化產業最大的差異性在于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要素是人的創造力,是人對創造力的理解,對創新的認識,以及創造新事物的能力。這里強調的重點是創意,是有價值的創造。當臨武儺戲介入文化創意產業,導致商業化過度時,因產業追求的是利潤的最大化,為避免臨武儺戲在市場競爭中遭受破壞,所以在對臨武儺戲進行開發和利用之前,相關職能部門應采取一定的保護或規避措施,對臨武儺戲進入產業化進程提前進行文化預警,以防止非遺文化過度開發,一定的文化預警可以使臨武儺戲受到的破壞程度降低到最小化。同時,在臨武儺戲的文化創意產業開發過程中應形式多樣化,在項目上可涉及工藝、影視、設計、休閑軟件、游戲、教育體驗等領域,鼓勵社會多方資源以合作、合資、參股、投資等方式參與到臨武儺戲的產業建設中來,在一定范圍內形成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項目的良好氛圍。
4 結語
臨武儺戲非遺文化介入文化創意產業,應與傳統的商業營銷模式有所區別,應兼顧臨武儺戲的非遺文化價值,將保護臨武儺戲放在產業運營的核心地位。而臨武儺戲通過創意轉化為產品時,在市場的帶動下,必將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本土經濟文化的建設,最終走向“以文養文、以文護文、以文興文”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田阡.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路徑研究[J].社會科學戰線,2015(04).
[2] 陳久玲,林憲生.“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對接模式探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
[3] 陳思琦.非遺文化衍生產品開發策略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5(02).
作者簡介:葛慧(1979—),女,湖南瀏陽人,湘南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化創意與設計。